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869325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寓意。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螳 螂 捕 蝉 “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足理由。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加点的词语表明了什么?可是吴

2、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这两个词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主观专横。“谁敢”和“处死”表现了吴王怎样的性格?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地不听任何人的劝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侍奉吴王”交代了少年的特殊地位,也暗示着少年有机会与吴王接触,跟吴王交流思想。交代“侍奉吴王”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句实际上是摆在少年和其他人面前的难题,人们很着急,却因吴王的命令束手无策。少年能想出怎样的方法来说服吴王呢?考验少年聪明与否的时候到了。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这个问句有什么作用?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

3、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突出地表现了少年冒险劝阻吴王的决心和勇气,显示了少年强烈的爱国之情。“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表现了什么?段导读:第2、3自然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阻吴王攻楚的思考和行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终于”说明机会的来之不易,因为可以有机会与吴王讲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终于”说明了什么?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怎样理解少年这样说的原因? 表现了少年的机智。因为谈打鸟,不谈“政治”,所以

4、吴王毫无戒备之心,也无反感之意,容易引起吴王的兴趣。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拱着身子、举起前爪”等将蝉和螳螂的形象逼真地再现在吴王的眼前。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哪些词语写出了蝉和螳螂的形象?段导读:写少年为吴王述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为巧作劝阻作了有力的铺垫。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

5、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少年一语双关,表面是讲蝉、螳螂、黄雀,实际上是告诫吴王要从全局来考虑此次对楚国的征伐。不动声色地将利害关系阐述明白,并引发吴王的主动思考,最终令其幡然醒悟。少年的回答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段导读:写少年借助故事融进自我,巧作劝阻。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恍然大悟”,

6、写出了吴王从少年所讲的一番话中得到了启迪。“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是吴王对少年的由衷赞叹。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有何反应?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吴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来源:学*科*网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蝉、螳螂、黄雀的图片,重点语句投影。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螳螂和蝉是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板书课文题目)二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

7、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检查有关词句的理解。投影出示:(1)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3)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指名说,集体讨论。3.针对前面提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进行讨论达成共识。3.集体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同时请学生来书写板书。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少年借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向吴王劝谏。第三

8、部分(第12自然段):吴王接受了少年的劝谏。4.分段读课文,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1.出示生字、实物投影。2.指名读。3.师生评价。4.学生描红,临摹。六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源:Z,xx,k.Com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后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引人深思,引导学生抓住“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他们与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少年劝阻的方法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深入感受课文内容。(1)从故事入手,领悟寓意。教学时,教师要从螳螂捕蝉的故事入手,再引导学生思考:吴王

9、悟出了什么?由此紧密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从而体会少年的劝说方法的不同之处。(2)转换角色,感受其“妙”。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的兴致时,教师要反复让学生读课文,感受少年的一言一行,体会少年爱国、机智、勇敢的性格,并启发学生通过互相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最后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1.看拼音,写词语。tnglng螳螂chn蝉bngbo禀报zhhu来源:Z|xx|k.Comgu诸侯国1.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

10、这两个词语造句。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来源:学|科|网Z|X|X|K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有关重点句的投影。一回顾文章内容,准备教授新课1.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1)精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吴王的话。(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学生甲:我认为吴王不应该出兵。因为吴王没有考虑周全,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身后隐藏的危机。(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学生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后,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

11、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并思考: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学生丙:因为吴王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不敢直接进谏,以防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个故事使吴王明白了如果自己考虑不周全,会导致严重后果。他明白了少年讲“螳螂捕蝉”的真正用意,那就是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还要预防身后隐藏的祸患。4.集体交流。(1)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

12、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丁:蝉、螳螂、黄雀分别代表不同的诸侯国,而自己的国家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也就是说虽然螳螂捕捉到了蝉,但身后的黄雀也正要攻击它,各诸侯国之间也是这个道理,即吴国想去攻打楚国,还有其他的诸侯国想要攻打吴国。(2)投影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加点字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学生戊:“自由自在”原指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句子中是说明蝉压根儿就没发现有天敌准备捕捉它。“恍然大悟”原指忽然醒悟,在句子中是说明吴王忽然明白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祸患的

13、道理。三练习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1.分角色朗读课文。2.自己试着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在适当的地方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3.指名复述。4.结合学生对学生的评议、老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加以想象,使故事更加完整、生动。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10螳 螂 捕 蝉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在后)螳螂蝉(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再次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吴王在听到两种不同的劝谏时的心情有何不同,最终总结出“直劝不如巧劝”这一道理,并

14、由此引申开来,让学生懂得:在劝说别人特别是劝说长辈时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1.展开想象的翅膀: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之后想去劝说吴王,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时,这个少年会想些什么?请你说一说。2.请你把提前搜集的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3.阅读寓言小故事,简单写写你知道了什么。蜀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注释蜀:在今四川一带。鄙:边境,偏僻的地方。语:告诉。此处读“y”。之南海:之,往,去。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子:您,古代对人的尊称。一瓶一钵:瓶、钵,和尚盛饮食的用具。买舟:雇船。犹未能:尚且,还不能够(实现)。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读了这个寓言故事,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不仅要有决心,有毅力,还要面对困难勇于实践,这样才会成功。4.趣味题。请你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学使知道,(不学亦徒然)。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