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08563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五古代诗歌鉴赏抢分点十四诗歌语言技巧题_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一)(建议用时45 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1)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州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D尾联写诗人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

2、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泰山共鸣,表现出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E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解析:C 项, “对世事的感慨”不正确,应是对人生的感悟;D 项, “与仙人同乐的喜悦心情”有误,这里主要表达出作者乐观的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答案:CD(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 “到” ,体会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这样就与杜诗区别开来了。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杜诗标题中的“望”字、文中的“会当”

3、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亲眼所见。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早行刘驾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古城。莫羡居者闲,冢边人已耕。(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B “心孤多所虞” ,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D在诗的颈联中诗人展现的是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

4、早行的喜悦心情。E尾联点出“冢边人已耕” ,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辛劳的同情。解析:A 项, “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 项, “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 。答案:AD(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冢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答案: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 ,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

5、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冢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 燃犀处 ,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3注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剩喜:甚喜,非常喜。燃犀处:指采石矶。(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词的首句

6、对采石矶的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一个“雪”字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B “风约楚云留” , “风” ,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C “关塞如今风景” ,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D “剪烛看吴钩” ,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赋闲,渴望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E这首词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清新自然,悲壮宏伟,是思想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解析:A 项, “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错误,这里刻画的应是雪耻后的喜悦之情;E 项, “格调清新自然”有误

7、,这首词的格调应该是激昂慷慨的。答案:AE(2)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注释,通读全词,先指出运用了什么典故,再指出这些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

8、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二绝(其二)宋陈与义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4(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吴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做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 “笙歌”等稍作点染,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促人去展开联想。B陈诗描写诗人年老病缠,终不得出门游春,作者借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C吴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看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D “风抛市井声”中的“抛”写出了城里郊外人声鼎沸的情景,节日氛围显得异常浓烈。

9、这与作者心绪烦乱、无法悠然自得地欣赏春景的心情相得益彰。E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情怀。解析:D 项, “相得益彰”不正确,应是形成强烈的反差;E 项, “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述有误,在两首诗中均未提及“归隐”之意。答案:DE(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 解析:对于这两诗表现手法的分析,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吴惟信的诗歌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而陈与义的诗歌则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答案:吴诗: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

10、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陈诗: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清,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意思对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 ,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醿(t m):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婉娩:迟暮。(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

11、恰当的两项是()5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 ,以“嫩绿”为全诗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 ,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D上片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 “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E “送了斜阳月又生” ,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解析:D 项, “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则写静景”中“动

12、景” “静景”要互换位置;E 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答案:DE(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下片中的“客飘零” 、 “残花” 、 “送了斜阳月又生”这些关键词语,从中找出作者表达的伤春之意和羁旅乡愁。答案: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客飘零” ,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 “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 “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 注 ,隔水青山似故乡。新凉宋徐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

13、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注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6受。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 ,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E “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

14、形,构成诗中的“图画” ,以渲染凉爽的气氛。解析:B 项, “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 ;D 项, “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 。答案:BD(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分析时,要着眼于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答案: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羁旅乡愁。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思乡之情。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访秋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酒薄吹还醒” ,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 “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C颔联用“江皋” “落日” “帆席” “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7则选取“烟” “龙潭” “霞” “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林山水画。D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