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2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50543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2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2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2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2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饕餮纹 【答案】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饕餮纹”最早见于北宋徽宗 年间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以饕餮纹装饰青铜器,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2 空心砖墓 【答案】空心砖墓是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出现的墓葬形制之一,主要以河南郑州、洛阳为中心,并逐渐辐射到临近地区,到东汉即告绝迹。在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砌墓室,墓道多为竖井式。空心砖墓的墓顶大致经历了由无顶(或木顶)到空心砖砌筑的平顶人字顶屋脊顶之类的发展演变;小砖墓最初也是无顶(

2、或木顶)结构,到后来才出现了券顶、穹窿顶等不同的墓顶结构形式。西汉前期,墓室呈长方形,形状像木椁。到了西汉中后期,顶部往往砌成券顶,前壁做成门的样子,显得像房屋。墓室内的砖面上印有花纹和图像,河南洛阳西汉后期的个别墓里还绘有彩色的壁画。3 巴蜀文化 【答案】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巴族的祖先,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以后活动在四川盆地东部,包括陕南、鄂湘西部及黔东北一带。后与蜀同时被秦所灭。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船棺葬、扁茎柳叶形剑、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尔矛,以及甑、釜、鍪(mou )配套的铜容器。

3、蜀族的活动范围,以成都为中心,约包括今四川盆地西部以及陕西,滇北一带。蜀文化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新繁县水观音遗址、彭县竹瓦街窖藏、成都羊子山遗址等。其中羊子山清理的一座坛形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先秦礼仪性建筑。巴蜀文化不仅接受了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南部的夜郎、滇以及西部的邛(qiong )笮(zuo )、冉驄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沟通古代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南边疆文化的桥梁。4 滇王之印 【答案】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纯金铸成,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

4、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的出土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5 秦半两 【答案】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

5、”(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6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答案】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迀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布局合理,遗存丰富,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目前,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7 居延汉简 【答案】居延汉简是内蒙古和甘肃交界的居延峰燧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

6、。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1万余枚,现藏台湾省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发现约2万枚,藏甘肃省博物馆。内容多为汉代边塞屯戍档案,另有书籍、私人信件、历谱等。其数量、内容皆超过敦煌汉简,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8 广谱革命 【答案】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

7、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9 阙 【答案】阙是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一称。阙始于西周,盛行于西汉,唐宋衰落。它一般以石筑成,也有以土坯或砖筑的,亦有木构阙楼。阙的类型可分为独立的双阙和门楼式阙2种。独立的双阙间不设门,上覆屋顶;门楼式的阙是门阙合一,在双阙之间联以单层或多层檐屋,形成门楼。有的阙上还布满雕刻。10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答案】北京猿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头盖骨低平,眉脊粗壮,面部较短,没有

8、下颏,牙齿比猿类弱小,头部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又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质。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还发现成堆的灰姆,说明他们已经能很好的管理火。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二、简答题11简述北京人 【答案】(1)北京人的发现发现地点1921年,奥地利学者师丹斯基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颗“中国猿人”(后调整其学名叫“北京猿人”,俗称

9、北京人)白齿,引起轰动。挖掘成果1927年正式发掘,1929年发现了第1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此后一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时的发掘中,又相继发现了4个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颁骨、牙齿、肢骨等人类化石和大量的文化遗物。不幸的是,这些珍贵的化石在1941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下落不明,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丑闻。时间测定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文化层堆积来看。早期人类使用这个洞穴或在附近活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综合不同方法所测定的年代数据显示, 早期人类使用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第一阶段为距今5040万年,第二阶段为距今4030万年,第三阶段为距今3020万年。根据所获资料,认识了北京猿人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脑骨脑骨还保持许多原始性的性状,例如头骨前额较低平,头骨最宽处在耳孔稍上方头骨壁较厚,平均厚度为9.7毫米,平均脑量为1075毫升(现代人平均约为1400毫升),吻部显著向前突出。男女两性的头骨差别很明显,男性比女性的粗壮得多。肢骨肢骨的原始性质,例如股骨体上从前后方向看比较扁平,这些与现生猿类接近;股骨和胫骨在内部结构方面,髓腔细小而管壁很厚,海绵骨质致密。其股骨髓腔直径占骨体最小直径的1/3,-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