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621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30529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621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621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621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621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一、简答题1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哪几类?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1)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以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又称潜水;深层地下水承压喷出的称为自流水。浅层地下水之上,有时存在局部不透水层,滞留一部分重力水,形成上层滞水。(2)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具体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范围不广,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

2、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当隔水层范围较小、厚度较大或隔水性不强时,上层滞水易向四周流散或向下渗透。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潜水面以上通常没有隔水层,大气降水、凝结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补给潜水。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形状可以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四的曲面。绝大多数潜

3、水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顶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在适当地质构造条件下,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都可以形成自流水。在盆地、洼地或向斜中,出露于地表的含水层,海拔较高部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海拔较低部分成为排泄区。单斜构造也可以构成自流含水层。当含水层一端出露于地表,另一端在某一深度上尖灭或被断层切割而不导水时,一旦补给量超过含水层容水量,水就从含水层出露带的较低部分外溢,其余部分则成为承

4、压区。 2 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答案】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1)人工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功能简单,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贫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目的性强,系统运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易变性大,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开放性强,系统依赖于外系统,并受外部的调控。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2)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可自然自发调节,受人类影响较小。种群较多,生物多

5、样性较丰富,食物链食物网更复杂,更为稳定但破坏后更难恢复。 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己经没有了。 3 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答案】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

6、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地貌学上称为地形倒置。(4)当长轴褶曲中较硬岩层相间分布时,软岩层被外力破坏后,硬岩层突起可出现一山两脊或一山多脊,但岭谷的延伸方向始终与褶皱轴向一致。 4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

7、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5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答案】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液体杂质。(1)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氯、二氧化碳等。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

8、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2)水汽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3)固、液体杂质固、液体杂质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6 什么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答案】(1)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要素随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变化的分布形式。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

9、地带的动力学原因;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井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受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一些非地带性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7 试述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答案】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1)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2)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中,冰川起着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3)大气降水到达冰川表面的降水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一、简答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