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7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30432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7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7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7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7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一、简答题1 简述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答案】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主要错误在于:(1)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这样,否定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2)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 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3)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2 简述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答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唯物辩证法认

3、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矛盾。而且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因而把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总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坚持联系和发展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3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

4、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

5、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

6、会形态;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4)评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己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

7、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

8、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5 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理性认识需要检验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

9、,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发展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6 国家有哪些特征?【答案】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一、简答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