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11377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一、名词解释1 人民群众【答案】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2 政治上层建筑【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

2、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3 谬误【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4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答案】补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5 “实事求是”【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3、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6 矛盾【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7 交往【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

4、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8 历史唯心主义【答案】历史唯心主义是指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9 新事物【答案】新事物是指符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

5、的因素,并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10空间【答案】空间是指事物运动广延性、伸张性。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不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事物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11联系【答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12认识【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

6、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二、简答题13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答案】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社

7、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3)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14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8、【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

9、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