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11256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矛盾的普遍性【答案】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

2、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3 社会的政治结构【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3、4 社会的政治结构【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5 社会形态【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

4、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二、辨析题6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

5、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7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它的真理性一再被社会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实践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相对的。(3)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

6、,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8 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9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7、【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三、简答题1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案】(l )感性认

8、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a.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上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一个个事物的现象,得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现象

9、抓住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答案】(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经济结构。(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不口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