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10242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目录 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3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24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362017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46一、名词解释1 市民社会【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

2、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2 认识的主体【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

3、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3 推理【答案】推理是指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己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己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或者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推导出个别联系,或者是从事物之间的个别联系推导出普遍联系。 4 交往【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

4、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5 判断【答案】判断是指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 6 群众观点【答案】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

5、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他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7 人民群众【答案】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8 精神交往【答案】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精神交往是较为远离生产劳动过程的交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往往把目标放置于那些较为普遍的、恒久的事物之上。

6、其形式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学、哲学、艺术等等。 9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答案】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是围绕着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始终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着,始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片面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由英雄创造出来的。英雄史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 10经济基础【答

7、案】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的经济结构总和,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11劳动对象【答案】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经过人们加下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12矛盾【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

8、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简答题13简述相对静止的原理及其意义。【答案】相对静止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1)相对静止原理的内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运动或这是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

9、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2)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原理的意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由十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方面,才能形成物质的多样性。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

10、义和诡辩论; 但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14整体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案】(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另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各个部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