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78344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简答题1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

2、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

3、心需要的过程。 2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表现如下:(1)自我意识高涨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包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青少年的自

4、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差异的表现自我概念更加抽象;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4)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

5、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増多。 3 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答案】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1)同化,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

6、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即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用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2)顺应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可能同化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可能顺应占有支配地位。(3)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

7、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4)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忽略、同化、顺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4 某

8、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答案】根据题意,考虑到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及其发展速度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在实验中,往往只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很难做到随机取样,同时考虑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戏产品前后儿童阅读能力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前后测设计。前测的练习效应和成熟等影响可以通过设计控制组进行平衡。(1)具体设计方法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该设计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因

9、变量是幼儿的阅读能力,额外变量包括被试选取、历史成熟、实验组控制组学习内容是否相同等。由题意,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同时,为了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额外变量,增加了控制组。为了降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选择偏差,采取了随机分派被试的方法。 第二种实验设计方案。同样采取前测后测方法,只是分配被试的方法不同。除了随机分派之外,还可以利用匹配法进行分配被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同上。前测后测可以控制较有效的控制历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选择被试也较有效的控制了被试选取中产生的误差。 (2)实验方法的选择原理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宄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随机分配被试是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祖被试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排除了被试取样偏一、简答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