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773780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50298(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学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60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齐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 B. 以封国为姓C. 以地域为姓 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2

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3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4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

3、地区A B C D5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6西汉初年,各重要部门长官均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及后裔出任,丞相也不例外。汉武帝时,提拔早年“家贫、牧豕”的公孙弘为丞相。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丞相来源B重视丞相素质C削弱丞相权力D弥补丞相才干不足7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8唐代有人在中央负责政令的草拟工作,那么他

4、应该任职于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9唐代重谏官(负责监督政府,纠察皇帝),轻御史(负责监督官吏,纠弹大臣)。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准由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职权。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A监察权在政治上获得独立B对官吏的监察有所放松C丞相与谏官政治地位平等D对皇权的监督有所削弱10.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都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5、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11.下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放宽了录取标准12宋真宗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上述现象不能反映A三司是朝廷主管财政的部门B宋代相权对君权形成了一定制约C宰相

6、和三司使是上下级关系D宋代部分官员具有“民本”思想13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界的主要原则是犬牙交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反映出当政者着力A简化行政区划层级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防范地方走向割据D加强区域经济联系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大都及附近的地区。”文中的应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行中书省1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都察院御史台参知政事A

7、BCD16.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17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1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

8、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19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B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C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2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C.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D. 中央与地方

9、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2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 英国 B. 法国C. 日本 D. 德国2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3咸丰皇帝亲自

10、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24“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最有可能发表此言论的人是A李鸿章B左宗棠C康有为D孙中山 2519世纪7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A南京条约 B各国律例C英国法律D大清律例26.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

11、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A.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 B.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C.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 D.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27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28.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

12、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29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A三元里抗英B反割台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30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31、(1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