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0773094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问题》“问题意识”促成核心素养达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学问题2018 年第 5 期 问题意识 促成核心素养达成 以清朝乾隆时期的 马戛尔尼来华事件 为例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林晓杰 鄢本文为 2016 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全国卷背景下高三历史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MJYKT2016 133 的成果 作者简介 林晓杰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邮编 363000 譹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第 5 页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 2017 年 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历史 与往年相比做 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其中在 考核目标与要求

2、 中的 两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命题要求 注重考查 考生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表述中 增 加了 发现问题 的能力考查 二是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第 4 项的 论证和探讨问题 的表述 发现历史问 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除了考核要求 表述更为简洁以外 同样增加了 发现历史问题 的 考查要求 考试大纲的这一修订变化进一步凸显选 拔性考查的学科专业化特性 其教学导向是 历史不 是一个个既定的结论 而是一个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必然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强有力的反拨作用 必 将引起广大教师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新 的对策 新颁布的 普通高

3、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 版 提出的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 释 家国情怀 五个核心素养已成近两年教学研讨的 热议话题 譹 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历史特定的思 考维度与分析范式 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 诠释 历史的方法培养 反映了历史学习价值取向的变化 即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转向借助学科方法阐释 历史 分析历史 问题意识 教学将成为历史课堂 教学的基本模式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 力 是历史知识 能力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综合表现 教学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应该 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驱动 引导学生在占

4、有相关史 料的前提下 通过对史料的考证 叙述和分析 通过 对史事的理解 解释和评判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 养成的 本文以清朝乾隆时期的 马戛尔尼来华事 件 为例 探析如何通过 问题式 教学 引导学生在 对事件的辨析 解读中 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 问题与建构 发生在 1793 年清朝乾隆时期的 马戛尔尼来华 事件 几乎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鸦 片战争背景时都会涉及的事例 很多时候 老师们在 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示图 1 用它来说明鸦片战争前 中国清朝的专制统治 封闭自大 其叙述的逻辑是 由于清朝夜郎自大式的闭关自守 使得中国逐步落 后于世界 造成了鸦片战争中落后就要挨打的结果 实际上 这幅

5、图来自哪里 为什么英国使节采用单腿 下跪的方式 事件的由来和结果 可以有一连串 的追问 1793 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传统农耕文 明的中国与近代工业文明的英国第一次正面外交碰 撞 教师可以紧扣这一特定时空背景 以事件为中 心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 课堂讨论 让学生在参与探讨 分析中 有 106 历史教学问题2018 年第 5 期 效地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 1793 年 马戛尔尼率团以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 皇帝祝寿为由 携带代表英国工业文明成就的物品 和扩大中英贸易的一系列要求来到中国 首先遇到 的问题就是礼仪冲突 据此可以设置问题 1 礼仪之争 是清朝的傲慢还

6、是英国的自 负 这是训练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历史解释的一个 典型话题 要对一个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必 须将事件放置于特定的历史境遇中 通过对相关史 料的征集辨识 分析其内含的特殊意义 在历史理解 的基础上 再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在此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整理材料呈现给学生 让学 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 辨识历史问题的源流 理解 历史现象的演进 并得出相应的合理解释 也可以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梳理问题的来 龙去脉与前因后果 说明 解释问题 首先 清朝傲慢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理解 清朝时期的天朝上国心态和对外朝贡体制 现行高 中历史教材对这两个概念都没有专门的解释 二者

7、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相互依存 引导学生就此现象 进行探究 解释 对面临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的清朝 统治及其种种政策 行为 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和评判 网络上以此相关的史料和学术文章相当丰 富 课堂教学中 不论是老师整理材料呈现还是学生 自行搜集史料 强调的是借助史料分析 引导学生对 古代中国 天下观 和外交政策有一个纵向的 联系 的 整体的认知 然后按时序或朝代演进由学生大致 梳理整合 天朝上国心态源承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 天下 观念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诞生 被后来的儒生 根据不同的情势需要建构为一种意识形态 如董仲 舒的 大一统 思想 融入政权体制并衍生出对外朝 贡制度 其间 既有四夷宾服 万

8、邦来朝的唐朝盛 景 也有封贡体制呈颠倒之势的宋对辽 金的称臣纳 币 还有元朝统治者以武力手段将朝鲜 安南等国纳 入封贡体制之举 至明代 封贡体制臻于严密 成为 中外官方交往的主要模式 譹 訛明太祖言 自古帝王 临御天下 中国属内以制夷 夷狄属外以奉中国 制夷 奉中国 正是对历代演进而来的 天下观 与朝贡体制的经典诠释 清代直接承继明代的朝贡 体制 其内涵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 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 随着清朝疆 域扩大与巩固 国势强盛与稳定 对朝贡礼仪作了更 为严苛规定 天朝尊严成为朝廷上下 君臣学子牢不 可破的观念 此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对 中国地理环境形成认识

9、东南边沿海 西北边多山 中间几条大河的格局 相对稳定和安逸的农耕文明 也便利于封闭式思想 外交体系的产生和形成 此为历史理解 而在理解基础上的师生讨论 辨 析 解释才是教与学的重心所在 面对遥远英国的遣 使来华 大清帝国会持怎样的态度呢 强烈的 文明 中心 天朝尊严 和 施恩远夷 意识导致傲慢是必 然的反应 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归纳指出 1 古代中 国人认为自己处于天下文明的中心 由于古代中国 周边确实缺少一种能与华夏文明比肩的文明 所以 这种观念就一直流传下来并深刻影响着时人的思 想 2 天下观 是一种人为想象 在儒学长期浸润 下演变为意识形态后 派生出外交进贡体系 3 中 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10、文明的传承 发展 助长了这一 思想体系的膨胀 4 文明中心观 影响下的古代中 国 由于缺少必要的自我定位 而无法客观真实地认 知彼此 继而无法产生真正积极的对外交往 通过这 样的课堂讨论 学生们对清朝的外交 傲慢 行为会 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理解认知 而不是以简单的 夜郎 自大 一语概之 其次 英国使臣有没有自负 解释这一问题学生 可以依托的所学知识相对多些 教师同样可以组织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指导学生搜集史料加以认证 解释 关键是要让学生来表述 教师点拨与补充 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近代民主国 家 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拓展和完善 率先开展工业 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新型生产方式推动经

11、济蓬勃发 展 大力开展对外殖民扩张 从事商品输出活动 这 譹訛李云泉 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5 期 图 1 107 历史教学问题2018 年第 5 期 样背景下的英国 以开拓商品输出和原料市场需要 为目的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必然拥有极强的实力 优越感和扩张野心 教师需要补充的是 在 18 世纪 以欧洲诸国为中心的经济崛起和相互争战过程中 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和国际交往的条约制度逐渐形 成 并逐渐成为国家之间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 如此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 由于清朝的对外关 系一直以朝贡体制为主 所以把英国使团纳入贡使 之中 要求英使觐见乾隆皇帝时比照中国

12、臣子行三 跪九叩礼 而马戛尔尼宣称英国是主权国家 坚持只 行施西方对等国家之觐礼 傲慢与自负较劲 礼仪 之争不可避免地成为中 英两大帝国首次正式接触 时相互角力的焦点 2 礼仪之争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时是单腿 下跪还是三跪九叩首 马戛尔尼究竟在乾隆帝面前如何行礼 由于中 英双方当事人各执其词 甚至模糊其事或前后矛盾 学界一直未获定论以致成谜 这为课堂教学创设了 一个极其有趣的进行 史料实证 的演练平台 老师 们可以通过自己收集整理史料与学生进行课堂论 证 也可以作为探究话题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加 以探讨 目前 有关马戛尔尼来华事件中礼仪之争 的著作 文章很多 从史料的角度看 中方有朝廷的 礼制

13、要求 乾隆皇帝的多道谕书 清朝官员的表述 诗作等等 英方有当事人马戛尔尼及其随从人员的 不同表述 还有 1816 年另一个英国使节阿美士德率 使团来华因礼仪争执 不愿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 而被驱逐出境 导致外交失败的事例引证等等 学 者研究方面 有认为英使曾行三跪九叩礼 有认为递 国书时应是双膝下跪 有认为是行九次单膝跪地礼 但不曾叩头 有的则以疑存疑 不下定论 推荐几部 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佩雷菲特 法国 著 王国卿等译 的 停滞的帝国 两个世界的撞击 何伟亚 美 国 著 鄙常春译的 怀柔远人 马戛尔尼使华的 中英礼仪冲突 黄一农 台湾 著的 印象与真 相 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 这几部书中史

14、 料丰富 观点也有趣 比如佩雷菲特初以为马戛尔 尼觐见时是单膝下跪一次 后根据马戛尔尼随从人 员的日记和清宫档案 改称应是行了三跪九叩礼 黄 一农教授则在自己多方分析和认证后提出 在入觐 时行略加修改的中式礼节 双膝下跪三次 每次三俯 首深鞠躬 但不叩头 紧接着在呈递国书时 则用英 式礼节 单膝跪地 亲手将国书交给皇帝 但免去吻 手礼 譹訛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 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譺訛通过对 礼仪之争的 史料实证 真相倒不是教学中追求的 目的 而是通过这样的实际演练 训练了学生掌握史 料实证的方法 形成发现问题 探寻问题的意识 显 然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的行

15、礼 不会是完全的三跪 九叩首 也不会是简单的单膝跪地 若马戛尔尼等 人确是如其所言以一次单膝下跪之礼呈递国书 相 信他应会骄傲地向众人公开说明 同样地 倘若马戛 尔尼同意行三跪九叩之礼 此亦应被清廷视为协商 的重大胜利 官方文献中也该特意着墨才对 譻 訛 不同时期 关于马戛尔尼来华事件的绘画作品 不少 也常被径自当成实景而呈现 引用者往往忽略 了深入解读或辨析其创作过程和可靠性 这些图像 同样地可以用来进行史料实证或历史解释的分析研 究 如图 1 把这幅作品拿来作为 马戛尔尼来华事 件 的物证本身就是个偏失 图像下跪者并非马戛尔 尼而是其随团的贴身侍童小斯当东 反映的是小斯 当东在接受乾隆帝御

16、赐荷包的场景 其作者威廉 亚 历山大是马戛尔尼来华的随团画家 正式身份是绘 图员 并没有被安排参加在热河的觐见仪式 这幅画 作连同他的另一幅 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呈递国书 之图 图 2 都是根据使团入觐成员的描述所绘 其 真实性与可靠性值得质疑和考证 再比如图 3 漫画 中的马戛尔尼单膝下跪 单手呈递国书 并且没戴帽 子 右侧的随从英人虎视眈眈 高扬英国国旗 身材 痩削的乾隆皇帝竟被画成体态臃肿的大胖子 身后 的大臣尽显慵散之态 此漫画刊行于 1792 年 9 月 14 日 正好是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起程往中国的前 夕 1792 年 9 月 26 日从朴次茅斯港出发 可见此 画纯属想象 但图像流露出的英国人的自以为是和 对中国人的偏见或鄙视跃然画上 图 4 则绘于马戛 尔尼来华事件稍后的 1798 年 图中马戛尔尼右手持 帽 左手把装有国书的方盒递交台上的乾隆皇帝 左 脚踏于台阶之上 未跪 乾隆帝却起身迎立以右手接 拿 此图貌似写实 却带有许多的创作成份和刻意歪 曲 图 5 的点刻肖像画出现于 1801 年 图中乾隆帝 端坐左边椅上 右边站立的马戛尔尼身后还有一位 譹訛譻訛黄一农 印象与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