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20769694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补虚药利水渗湿药(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学习要求 1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 功效 适应范围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等 2 掌握利水消肿药的茯苓 泽泻 薏苡仁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 利湿退黄药茵陈 金钱草 虎杖功效及应用 3 掌握茯苓 猪苓 泽泻的功用异同点 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凡以通利水道 渗泄水湿为主要功能 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称利水渗湿药 亦称利水药或利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 主归膀胱经 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 利湿退黄 水肿尿少 泄泻 痰饮 淋证 黄疸 带下 湿疹 湿温等 利水渗湿药 二 分类和应用 1 利水退肿药 这类药物增加尿量作用突出 消肿效果好 主治尿少水肿 亦用于痰饮 泄泻等 茯苓 猪苓

2、薏苡仁 泽泻等 2 利水通淋药本类药物的特点 性寒凉 善清利膀胱湿热 主治小便不利 淋漓涩痛 灼热 混浊 尿血等 利水渗湿药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等 3 利湿退黄药 本类药性多寒凉 入肝胆而清利肝胆湿热 以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若与温里药为伍 亦可兼治阴黄 利水渗湿药 茵陈 金钱草 虎杖等 使用注意 1 阴虚津亏之尿少忌用 大汗无尿 失血尿少者 2 梦遗滑精 尿频失禁等滑脱证忌用 3 久服伤正 利水渗湿药 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野生或栽培 主产云南 四川等地 茯苓 本经 处方用名 茯苓 茯苓皮 赤茯苓 白茯苓 茯神 茯苓 本经 茯苓 本经 性味归经 甘 淡 平 归心 脾

3、 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消肿 健脾 安神 利而不猛 补而不腻 张景岳 本草正 称其 补少利多 一利二补三安神 茯苓 本经 主治 1 尿少水肿 茯苓利水作用平和 可通治各种尿少水肿 无论因寒因热 因实因虚 邪之在表在里 亦可用于淋证 治水肿多用茯苓皮 白茯苓 治淋证宜用赤苓 宜与其它利水药配伍 更宜与少量枝桂配伍 以通阳化气 茯苓 本经 脾虚诸证 脾气虚 乏力倦怠 配人参 脾虚湿胜泄泻 配扁豆 砂仁 脾虚咳嗽痰多 配陈皮 半夏 饮邪停留于胃的呕吐 配生姜 健脾 2 茯苓即可用于单纯脾虚 亦可用中湿 更宜于脾虚兼湿之证 茯苓 本经 取其健脾 安神之效 多用茯神或神木 也可用茯苓 单用力弱 常配枣 柏

4、 远志等安神药 如酸枣仁汤 归脾汤 茯苓适宜于心脾虚弱所致心悸失眠 亦可用于水气凌心者 3 心神不安 心悸失眠 茯苓 本经 附 其它治证 1 尿多 滑数不禁 与山药等份为末 稀米饮调服 2 上盛下虚消渴 黄连等份为末 熬天花粉调糊为丸 3 白浊 白带 配以猪苓一份 熔黄蜡四两 茯苓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 9 15g 使用注意 虚寒滑精者忌用 茯苓 本经 总之 茯苓为利水消肿健脾代表药 用于脾虚诸湿证候 有标本兼顾之效 该药性质和平 补而不腻 利而不猛 扶正祛邪 或取其补 或取其泻 可随配伍而灵活变通 茯苓皮 赤茯苓 白茯苓 茯神功效各有所长 宜择证应用 茯苓 本经 歌曰 茯苓甘淡性和平 健脾渗

5、湿小便通 宁心安神化痰饮 脾虚湿盛百病宗 苓皮通利消水肿 茯神性守益心灵 赤苓渗热利水道 淋浊肿满有奇功 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入药 生用 麦麸炒或盐水炒用 处方用名 泽泻 盐泽泻 建泽泻 泽泻 本经 泽泻 本经 泽泻 本经 泽泻 本经 性味归经 甘 淡 寒 归肾 膀胱经 功效 利水消肿 渗湿 泄热 甘淡渗湿 利水消肿 性寒凉 入下焦 泄下焦湿热 泽泻 本经 临床应用 1 水肿泄泻痰饮 配茯苓 猪苓 如五苓散 配厚朴 苍术 如胃苓汤 配白术 半夏等 利水消肿 渗湿 药理 利尿 排泄尿素与氯化物 泽泻 本经 2 淋证 配木通 车前子等 遗精 常配熟地黄 丹皮 用法用量 煎服 5 10g

6、 渗利湿热 泄肾经虚热 泽泻 本经 总之 泽泻有较强的利水作用 且可泄下焦湿热 既可治疗水肿 泄泻 又可治疗淋证 并且还可泄肾经虚热 治疗相火亢盛的病症 茯苓 猪苓 泽泻 茯苓补泻兼备 健脾 安神猪苓功专利水 利水作用强泽泻泻而不补 泄热作用强 利水消肿渗湿 水肿淋证痰饮泄泻 鉴别用药 薏苡仁 本经 来源 为禾木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入药 生用或炒用 处方用名 薏苡仁 苡仁 薏米 生苡仁 炒苡仁 薏苡仁 本经 薏苡仁 本经 性味归经 甘 淡 凉 归脾 胃 肺经 功效 利水消肿 渗湿 健脾 除痹 清热排脓 甘淡渗湿 性凉可清热 甘能补脾土之弱 故可利水渗湿 健脾 清热 薏苡仁 本经 1 尿少水

7、肿 脚气 尿少水肿常配茯苓 白术 黄芪等药 治疗湿邪下注脚气可配木瓜 苍术 防己等药 利水消肿 健脾 治疗水肿尿少属脾虚湿盛者较适宜 临床应用 薏苡仁 本经 2 脾虚泄泻 白带 脾虚泄泻常配人参 白术 茯苓等 对湿邪下注的带下症 可与车前子 山药 苍术等同用 利水渗湿 健脾 薏苡仁所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尤为适宜 薏苡仁 本经 3 湿痹拘挛 本品所治疗的痹痛为湿邪阻络 经气不利 筋脉拘急孪缩疼痛 苡仁善淡渗利湿 故可治之 渗湿除痹 薏苡仁 本经 苡仁既可清热渗湿 又可排脓 4 内痈 肺痈配苇茎 桃仁 冬瓜仁 肠痈配丹皮 败酱草 附子等 如苇茎汤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 9 3

8、0g 清利湿热宜生用 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薏苡仁 本经 总之 本品甘淡性寒 既可渗利 又可清热 性虽寒但不伤胃 味虽甘 补而不滋腻 为淡渗清补之品 薏苡仁 本经 歌曰 薏苡味甘气微寒 清热利湿健脾全 湿盛土衰诸肿满 肠痈肺痈痹拘挛 薏苡仁 茯苓 鉴别用药 茯苓 苡仁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 甘 淡 平 可治疗各种水肿健脾作用较强 脾虚证常用兼有安神作用 主心神不宁失眠 甘 淡 凉 治疗水肿兼有热象者渗湿作用较强 水湿内停常用兼除痹 清热排脓 主湿痹 内痈 水肿泄泻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味苦或淡 气多寒凉 善走下焦 以清理下焦湿热为其所长 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 主要

9、应用于小便短赤 涩痛 石淋及膏淋等病症 本节药物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扁蓄 地肤子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解 车前子 本经 来源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入药 生用或盐水炙用 处方用名 车前子 炒车前子 车前子 本经 车前子 本经 性味归经 甘 寒 归肝 肾 肺 小肠经 功效 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祛痰 甘寒滑利 能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气寒可清热 入肝经 清肝明目 入肺经 清肺祛痰 医林纂要 云 行水去妄热 是其所长 功能的要点是 清利 二字 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车前子 本经 1 淋证 水肿 利水通淋 临床应用 八正散 车前子可通治诸淋 诸肿 配泽泻 茯苓

10、皮 冬瓜皮 尤宜于热淋 剂量宜大 常与木通 滑石等为伍 车前子 本经 2 痢疾 泄泻 湿热治痢宜用全草 治泻用种子或全草 利水 止泻 治痢宜配止痢的黄芩 黄连等 治泻配伏苓 猪苓 白术 如车前子散 清肝明目 常与青葙子 决明子 夏枯草 菊花等配伍 肝肾不足 视物昏花 配菟丝子 熟地 枸杞子等 如驻景丸 3 目赤肿疼 可治肝经湿热或风热所致目疾 尤湿热者最为适宜 车前子 本经 4 肺热痰咳 热盛宜用全草 热轻咳重宜且种子 多与黄芩 瓜蒌 浙贝等清肺化痰药配伍 清肺化痰 附其它治症 白带 黄疸 高血压 转胎位 衄血 痄腮 喉痹等 车前子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 9 15g 宜包煎 使用注意 肾虚滑精

11、者忌用 车前子 本经 总之 车前淡寒清利 为清热利尿通淋的代表药 凡有湿 有热 或湿热相并者 用之皆有疗效 其中尤对膀胱湿热之淋 肿 尤为适宜 种子和全草功用相近 通常认为种子化痰止咳力胜 全草清热解毒效佳 车前子 本经 歌曰 车前性寒利小肠 通淋明目止泻良 清利署湿消痰涎 癃闭水肿效亦强 滑石 本经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矿石入药 本品打碎或研粉内服 外用多水飞 称飞滑石 处方用名 滑石 滑石粉 飞滑石 滑石 本经 滑石 本经 滑石 本经 1 淋证 湿热淋 沙石淋 与车前子 木通 瞿麦等配伍 如八正散 临床应用 利尿通淋 2 暑病烦渴 小便短赤配伍甘草同用 六一散 清热解暑 滑石 本经

12、3 外用可渗湿拔干 治湿疹痱子 配黄柏 枯矾 总之 滑石为利水通淋 清热解暑的代表药物 长于清热解暑湿之邪 除烦止渴 外敷亦可治疗湿疹 湿疮 有清热收敛 吸收水湿的作用 滑石 本经 歌曰 滑石性寒味甘淡 湿热蕴结效如仙 诸淋溲赤为主治 暑热烦渴湿疮敛 木通 本经 来源 为木通科植物木通 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入药 生用 处方用名 木通 川木通 白木通 木通 本经 性味归经 苦 寒 归心 小肠 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 清心火 通经通乳 苦寒能上清心火 下利膀胱 有清利膀胱湿热的作用 木通 本经 1 热淋尿少 水肿淋证配车前子 通草等药同用 水肿可配伍猪苓 桑白皮等药物 临床应用 利尿通淋 木

13、通 本经 2 口舌生疮 心烦尿赤可配竹叶 黄连等以加强清心除烦的作用 朱丹溪 君火宜木通 相火宜泽泻 利水虽同 所用各别 清心除烦 木通 本经 3 乳汁不通经闭痛经湿热痹痛 下乳通经 穿山甲 王不留行 桃仁 红花 防己 秦艽 苡仁 木通 本经 歌曰 走而不守川木通 上通乳汁下通经 导利小肠膀胱热 热淋水肿口疮清 木通 车前子 木通 车前 清热通淋 味苦性寒 善通泻清热 清心小肠 以疗口舌生疮通经下乳而治乳少经闭 味淡性寒 渗利清热 清肝 肺 而治目疾 痰咳实大肠利小便止泻痢 热淋水肿 鉴别用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本节药物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地耳草 垂盆草 鸡骨草 珍珠草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14、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入药 生用 处方用名 金钱草 大金钱草 过路黄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性味归经 甘 淡 咸 微寒 归肝 胆 肾 膀胱经 功效 利水通淋 除湿退黄 解毒消肿 研究发现过路黄能促进胆汁分泌 连钱草能促使显著利尿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1 湿热黄疸包括胆结石 胆道感染 肝病所致黄疸 属于热盛 湿热瘀郁者均可应用 常与栀子 虎杖 木香 枳壳等为伍 以加强利湿退黄之功 临床应用 利湿退黄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2 淋证包括尿路感染 尿道结石等病 属于湿热型者 如湿热淋 沙石淋 通常多用连钱草 利水通淋

15、 常与海金沙 冬葵子 琥珀 鸡内金等为伍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连钱草还可用于 1 肾炎水肿 连钱草 扁蓄各30g煎服 2 小儿疳积 连钱草9g与肝炖服 3 伤风咳嗽 连钱草9 15g煎服 3 痈肿疔疮 毒蛇咬伤 可内服外用 解毒消肿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用法用量 煎服 30 60g 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总之 金钱草以清利化石为主 其中报春花过路黄长于入肝胆 而清利胆肝湿热 化胆石以退阳黄 唇形连钱草长于入肾 膀胱而清利肾 膀胱 化尿石以通淋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歌曰 金钱草甘淡寒凉 利胆道排石退黄 消痈肿治毒蛇伤 利小便通淋膀胱 来源 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幼

16、苗入药 生用 处方用名 茵陈 茵陈蒿 茵陈蒿 本经 茵陈蒿 本经 茵陈蒿 本经 性味归经 苦 微寒 归肝胆 脾胃经 功效 利湿退黄 清热疗疮 苦寒清利 善入肝胆 清利肝胆湿热利湿退黄 寒凉之性可清热疗疮 茵陈蒿 本经 1 黄疸 本品为治疗黄疸的要药 可单用也可与大黄 栀子等清热利湿退黄药配伍 如茵陈蒿汤 利湿退黄 茵陈性寒能清热利湿退黄 最宜于阳黄 阴黄可与温里药药配伍 如茵陈四逆汤 临床应用 茵陈蒿 本经 2 湿疮瘙痒 单用煎汤外洗 也可配黄柏 苦参 地肤子 白鲜皮等药 利湿 解毒疗疮 附其它治证 胆道蛔虫 高脂血症 冠心病 防治感冒 茵陈蒿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 10 30g 外用适量 煎汤薰洗 使用注意 蓄血发黄或血虚萎黄忌用 茵陈蒿 本经 歌曰 茵陈味苦气微寒 清肝利胆效通仙 黄疸诸证为主剂 随证佐使更灵验 虎杖 名医别录 来源 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入药 生用或鲜用 处方用名 虎杖 虎仗根 阴阳莲 虎杖 名医别录 虎杖 名医别录 虎杖 名医别录 虎杖 名医别录 性味归经 微苦 微寒 归肝 胆 肺经 功效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散瘀止痛 化痰止咳 苦寒 入肝胆而利湿退黄 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