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0719038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12月)历史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九科联赛试题历史 试卷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夏商周时期,帝王以“天下为家”,“赋敛天下”,“以博我一人之欢乐”,“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此观点主要说明A.人民的赋役负担很沉重 B.政权存在时间均很长久 C.世袭制易使统治者腐化 D.高度集权政体已经形成2.从甲骨卜辞看,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并活动在商王左右。西周早中期, “王臣”主要指在周王室中有具体执事的官员,但有向诸侯国延伸的趋势,到了西周晚期, “王臣”

2、则指向周王国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西周“王臣”内涵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 B.官僚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周王室日益走向衰落 D.分封制统治功能的加强3.春秋时期,“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期,魏的上郡辖十五个县以上,韩的上党郡辖十七个县以上;到“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打破世袭制 B.战国出现了县辖郡现象 C.先秦时期郡县关系未变 D.郡辖县至秦成为定制4.汉文帝时,全国大约有54个郡,各诸侯国所据达39 个,中央政府统辖“京师、内史,凡十五郡”,且“公主、列侯颇邑其中”;中央政府所辖郡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受封诸侯

3、所辖郡县人口则占66%。可见,这一时期A郡县制推行比较艰难 B.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C. 分封制取代郡县制 D. 中央财政收入增多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6. 表1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 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科886571074369134据此

4、可知唐代A土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B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C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D门第是录取主要依据7.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的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悉辇送京师”。乾德三年,又“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旨在A.解决中央财源短缺的问题 B.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鼓励地方发展工商业经济 D.制约地方长官的财政权力8.(明代)内阁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可被称为所谓的“代言之司”,“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内阁的“代言”方式是A.廷议 B.批红 C. 入阁 D. 票拟9.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

5、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10.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11.伯利克

6、里时代,法律规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这一规定体现了A. 雅典民主主体的狭隘性 B. 城邦公民教育的局限性 C雅典民主发展的曲折性 D. 希腊选举制度的原始性12.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13.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的政权由专制王权转化为贵族寡头政治,但随着下层民众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民主的呼声越发高涨,社会需要进一步的民主制。下列举措体现了民众的这种“呼声”的

7、是A.颁布权利法案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内阁执掌立法权 D.1832年议会改革14.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15.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

8、规定16.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D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17.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A宰相 B内阁 C联邦议会 D帝国议会18.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其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买办

9、。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 半皆粤人为之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C.近代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19.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20.在一些外媒看来,铁路(高铁)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有力的外交武器。为此,有人说:“过去,洋人在中国修铁路;今天,中国帮洋人建铁路。”近代史上,洋人大规模

10、“在中国修铁路是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21.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22.“由于帝国主义军舰在大沽口外示威,以及洋兵在天津租界登陆挑衅;六月十四日,义和团将城内教学焚毁义和团趋势进入军械所,拿取洋枪弹药。从此,天津的

11、部分拳民,开始使用新式枪械,保卫天津。”,这一描述表现了义和团的A.反封建意识 B.盲目排外行为 C.反帝爱国精神 D. 积极参政意识23.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致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24.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爆发了革命的1911年的话,近代中国的伟大一年应该是1908年,因为在这一年清政府为建立立宪政体而采取了一引动初步的措施,公布了宪法大纲。”可见,该历史学家这

12、一评述的着眼点是A.政权延续性 B.社会稳定性 C.法律近代化 D.政治民主化25.“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A.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C.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国民一律平等,无阶级、种族、宗教之区别26.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与之相关的

13、历史背景是A.新文化运动的高涨 B.五四运动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北伐战争的进军27.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观念。”这说明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28.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投打响后,日方量初仅以第3、第11师出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29.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设立了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