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716900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一、简答题1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

2、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

3、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

4、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2 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它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在这种变动中,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实

5、质性的变化。(2)非结构性流动,则是指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在这种流动中,一些人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另一些成员则由较高的层次下降到较低的层次。非结构性流动有以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影响向上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a. 工业化水平;b. 教育的发展程度。在一个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笨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由机器来承担,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如看管机器、处理信息等,这就为向上流动创造了条件。水平流动

6、水平流动,是指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同一水平线,是指两种职业在收入、地位、名声等方面基本相同。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3 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 控制刚度; 控制网络致密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

7、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 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它们的关系如何?【答案】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表现为:(1)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含义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在该范围内,主文化作为正统,有一定的行为导向功能,同时也就对不认同主文化的成员具有压力;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另类”,与主文化相比,常常处于劣势,但有时它又具有新意;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关系主文

8、化与亚文化a. 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发生于局部,即他们生活的某一方面,也可能发生于诸多方面,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分具有相对性,当群体范围发生变化之后,原来的主文化可能就会变为亚文化,而亚文化也有可能变为主文化;b.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有时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是处理具体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如城市中是举行传统婚礼还是采用新式婚礼的问题上,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一般不会产生族群内部的冲突。但在有些情况下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却是本质上的,如婚居与未婚同居这两种行为模式就有本质性差别。反文化与主文化和亚文化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主文化对立面存在的反

9、文化比比皆是。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5 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出发?【答案】在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解如下:(1)自发性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而是一种自发的哄而起的聚众行为。(2)狂热性在集体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狂热状态中,情绪激动,缺乏理智,没有明确的目的,很少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感情发泄似乎成了日的。(3)非结构性集体行为既不遵守旧的行为规范,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固定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行为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把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的,不是组织纪律和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集体激动的情绪和共同关心的事物;(4)过渡性集体行为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社会行为,不可能持久,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一种发展前途:发泄一下感情,减轻了内心的紧张,即告结束;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 6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一、简答题-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