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71289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六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下列各组词语中,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伎俩 迫不急待 怔住(zhng) 硕果累累(li)B. 牌楼 披星带月 胆怯(qu ) 生杀予(y)夺C. 灰烬 奴颜卑膝 契(q)据 曲曲折折(q )D. 噩梦 挺身而出 谄媚(chn) 滂沱大雨(png)【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

2、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A项,迫不急待中的“急”,应写作“及”。B项,“披星带月”中的“带”应写作“戴”;胆怯的“怯”应读作“qi”。C项,“奴颜卑膝”中的“卑”应写作“婢”; “曲曲折折”的“曲”应读作“q”。故选D。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诺贝尔奖揭晓之前,到底哪些人获得了_或者谁最有可能是最终的获奖者,人们会有许多猜测。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中外童话故事的艺术_是非常高的,它启示我们:最浅显的幼儿童话故事可以“蕴丰富于单纯,寓深刻于浅近”。A. 提名 以至 品位B. 题名 以至 品味C. 提名 以致

3、品位D. 题名 以致 品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提名”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或事物名称;而“题名”写上姓名作为标记。语境中说的是“诺贝尔奖揭晓之前”的被提出来有可能当选的人员,所以选“提名”,从而排除BD两项。“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有“一直到”的意思。“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

4、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从语境做出错误的结论可知,该选“以致”,从而排除A项。再看,“品味”和“品位”。前者多为动词,表示“品尝、体味”;而后者泛指人或事的品质、水平。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点睛】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一项是A. 大多数网民认为那种缺乏正义感、不敢仗义执言的人,可以与奉

5、行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和谐先生”同日而语。B. 时尚总是在不断地轮回,一度杳无踪迹的古董怀表、经典腕表复刻系列,最近纷纷重现各大名表专卖店。C. 那些埋头苦读而不假思索的像“书橱”一样的人,常常难以承担实际工作的重担。D. 国庆黄金周,北京各大景点人流如潮,接踵而至,真是名副其实的国庆黄金“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同日而语”把相同

6、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常用于否定式。A项,语境中“缺乏正义感、不敢仗义执言的人” 与奉行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人显然不是同一类,应该表述为“不可同日而语”,故排除。“不假思索”多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C项,语境是埋头苦读且像“书橱”一样的人,显然是被否定的对象,用“不假思索”不合语境,应排除。“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成语的使用对象是“人”。而D项,说的是“北京各大景点人流如潮”,对象是“人流”,显然对象不当,应排除。“杳无踪迹”指一点踪迹都没有,即不知去向。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

7、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游说诸侯、相互辩难的言行,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所著,共33篇。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事件,相传为左丘明编订。C.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

8、体断代史,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体制,断代成书。D. 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

9、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A项,关于“战国策”的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错在“由西汉刘向所著”这个地方。刘向不是著作者而是编者。故选A。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 不拊爱

10、子其民,因而贾利之。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 朝济而夕设版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选择“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首先,我们来看例句:“孟尝君怪之”中的“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译为“以为怪”;“认为奇怪”。A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是名词活用

11、作使动,即由名词“疆界、封地”活用作使动词,译为“使.成为边邑”;C项,“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损害、侵损”。D项,“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早晨”。B项,“不拊爱子其民”中的“子”也是意动用法,即译为“以为儿子”或“把当作儿子”。故选B。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B.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C.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通假字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通假字重在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每次学了课文要主动的进行归纳整

12、理,并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不断温习和巩固,日积月累、勤学苦练才能在课外文言文的情景中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个字是通假字,并且通什么。A项,“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译为“躲避”。B项,“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责” 通“债”,译为“债务”。C项,“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决”通“诀”,译为“辞诀”。D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通假字。故选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吾其还也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

1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吾其还也”中的“其”副词,表商量,可译为“还是”;“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中的“其” ,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B项,“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中的“之”,动词,译为“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之”,

1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项,两句中的“且”,都是副词,译为“将,将要”。D项,“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中的“以”,介词,译为“把”;“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中的“以”,连词,译为“因为”。故选C。8.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A.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B.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C. 常以身翼蔽沛公D. 遂墨以葬文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

15、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动词活用作使动,译为“使跟从”。A项,“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中的“壮”,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译为“以为壮”。B项,“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中的“闻”,动词,活用作使动,译为“使听闻”,与例句同。C项,“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活用做状语,译为“像鸟的翅膀一样”。 D项,“遂墨以葬文公”中的“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着黑色的衣服”。 故选B。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良问曰:大王来何操A. 晋人御师必于殽B. 夫晋,何厌之有C. 嬴闻如姬之父为人所杀D.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