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113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古代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丰富而饱满。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_,_”,表现了陶潜对农耕生活的质朴真情;陈情表中“臣无祖母,_,祖母无臣,_。母、孙二人,_,体现了作者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诗经氓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了青年男女浓烈的爱情;定风波中“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现了苏轼看透世事后的洒脱。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观潮吴伟业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

2、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翦,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注】灵妃:洛水女神。冯夷:黄河水神。伍相鸱夷:伍相指伍子胥,鸱夷是一种皮囊。相传子胥被吴王赐剑自刎,后尸体又被裹以皮囊,抛入江中。子胥化作潮神,每当发怒时,就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钱王羽箭:传吴越王钱缪曾筑捍海塘,因怒潮汹涌,版筑不成,故造箭以射潮。万里乘槎问客星:据传天河与海通,曾有人乘槎访天河,见到牛郎。此举被观天象者称作“有客星

3、犯牵牛宿”。翦:剪除。狎浪:弄潮。观潮枚叟:汉枚乘曾作七发以记观潮。论水庄生:指庄子中有秋水篇。(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A词首“八月奔涛”等三句先声夺人,生动描写了八月钱塘江潮声势浩大的磅礴景象。B下片“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句,表现出作者超脱红尘归隐山林的决心。C“蟾蜍正吐,歌管倾城”句写观潮之夜,月华满江,观潮者歌舞良宵、尽情为乐的场景。D这首词运用大量的典故,表现出钱塘潮水变幻多姿的特点,增添了本词瑰丽神奇的色彩。(2)下列诗句描写潮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句不同的一项是_A旗彩斜飞一命轻,舟人却立万舟迎。不应当日将军事,犹到如今气未

4、平。B万叠银山出海门,百川渺渺不劳吞。晴江斗起黏天浪,一洗忠胥愤屈魂。C海门乍见一线白,江下涛头十丈黄。数点红旗争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D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3)沁园春观潮一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钱塘潮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5、,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

6、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链接材料】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十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以为不敢望而及 及:_固不待施于事 待:_文章丽矣,言语工矣工:_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莫

7、: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3)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概括欧阳修评价颜回“不朽而存”的原因。(4)欧阳修写送徐无党南归序一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概括回答。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

8、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纽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

9、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

10、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_、_。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根据材料一,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根据材料一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色。(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

11、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

12、画眉等鸟雀。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块,排成一道一道的沟,有利于雨水沿着凹槽流下来,最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设计。 有人认为,中国建筑是木造结构的,没有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牢固耐用。但是木造结构的建筑,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妙处。如建筑中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这有别于西方的铁桥式屋架。木造结构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因为具有弹性结构的特

13、征,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响应。陕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超过千年的木造建筑,不知历经多少自然灾变,依旧屹立于世,这种优异的弹性结构功不可没。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也是颇为独特的。传统建筑的韵律、力量、协调是曲线所赋予的。如中国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曲线美,就深得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的生命神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建筑,都和地质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各存在差异,于是建筑的形态也是A。从外观上讲,北方建筑显得厚重朴拙,南方则轻巧细致。另外,中国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是人们最喜欢的

14、方位,因为背可以挡北风,面可向温和的南风。平常人家的门前,对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就是此意。 不同建筑,其主材各不相同。中国人在建筑过程中,善于B。北方的黄土高原,人们直接在山体上开挖窑洞,这种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还牢固耐用,成为中国民居中的独特风景。在窑洞建筑中,山西平陆有一种窑洞则是下沉式的。在平地上往下挖方洞,作为庭院;再于四壁凿出半圆形山洞,作为房间;其入口处由斜坡式隧道连成,因而从平地上是见不到房屋的。福建和广东盛产优质石材,建筑除了台基柱用石头外,连墙垛也是石块,甚至屋顶下的斗拱也用石雕。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多使用一种被称为“井干式结构”的筑墙法,将木材一根一根平行

15、叠起来,两面墙呈九十度交叉,在墙角可以看到凸出来的每根木材的断面。广大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多用“插拱式”或者“穿斗式”,正是基于木材资源丰富之故。 中国传统建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彰显出古人高超的生态智慧。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骄傲。(取材于陈华文探究建筑里古人的生态智慧)(1)根据材料二,在文中A、B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写恰当的成语。(2)请指出材料二第二段中与该段主要意思联系不紧密的一组句子,并提出修改建议。(3)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二段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时,它们的侧重点各是什么?(4)边城中描写的茶峒“吊脚楼”,与材料二所介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一特点相吻合?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吊脚楼。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