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1088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_ , _ ”。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 _ , _ ”。曹操观沧海中,大部分诗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只有“ _ , _ ”两句,使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二、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它原名清漪园,最初只是帝后宫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

2、开始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中,这里逐渐成为了政治和娱乐的双中心。 除了紫禁堿,晚清统治者把这里当成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顾和园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在造园艺术中,尽显皇家园林的 。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的生趣盎然。亭台、殿堂、庙宇和小桥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山峦、湖水 。未进颐和园,看到大门两侧做然伫立的两座狮子,()走进古老的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佛香阁、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后人必游的景点。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景点之多, 。每当游人踏出颐和园的门,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

3、常,虽然历经 ,颐和园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B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也作为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C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D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 A富丽堂皇交相辉映数不胜数沧海桑田 B富丽堂皇相得益彰数不胜数风云变幻 C金碧辉煌相得益彰不胜

4、枚举风云变幻 D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不胜枚举沧海桑田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它雄伟的气势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游人 B游人就已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深深地感染 C游人就己因它雄伟的气势而深深地感染 D它雄伟的气劈就已经把游人深深地感染3. 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_改为_;_改为_;_改为_;_改为_;_

5、改为_。4. 下面一段文字是对“中国梦”的阐释。请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梦应是一幅多维度的蓝图。它包含着对道路、制度和理论思想的正确选择,包含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包含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它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它要求人们多一些信任、宽容和关爱,少一些冷漠、歧视和暴戾;多一些“对不起”的歉意善意,少一些恶语相向的剑拔弩张。乐共识而恶离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中国梦”的内涵,每条不超过10个字。针对上述阐述内容,作为中国新青年,我们该

6、如何实现“中国梦”,不超过50字。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 。 A“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

7、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訢,字元盛。父崇,冯跋吏部尚书。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太武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子终效用于朕之子孙。”因识眄之。帝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帝曰:“ 李訢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文成即位,訢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出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之。訢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学官

8、,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业。书奏,献文从之。以訢政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受纳人财物,商胡珍宝。兵人告言。尚书李敷与訢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献文闻?罪状,槛车征訢,拷劾抵罪。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訢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訢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吾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昨来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訢从其言。又赵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訢贪冒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

9、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未几而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檦陈策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使所在委滞,停延岁月。 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人,未若盗臣。”訢弟左军将军璞谓?曰:“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不早绝之,后悔无及。”訢不从,弥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献文崩,訢迁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訢,又知内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訢外叛。文明太后征訢至京师,言其叛状。訢曰:“无之。”引檦证訢。訢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何嗟及矣!”遂见诛。 (选自北史李訢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

10、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 /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 B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 C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 D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 /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表”、“疏”等。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一般称呼与胡人相关的物品常冠以“胡”字

11、,如胡床、胡服。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人施加的惩罚。 D摄在文中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转”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李訢生有贵相,与众不同。太武帝亲临中书学时,见到李訢,认为他不同寻常,将来能为自己的子孙效劳。 B李訢善于理政,重视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时,因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称颂;曾上书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被献文帝采纳。 C李訢为保自全,出卖朋友。他在囚禁期间,听从女婿劝告,捏造李敷犯罪事实,揭发检举,因此得以免去死刑。 D李訢一意孤行,终遭陷害。他没有听从弟弟李

12、璞的劝诫,依然信任范檦,最终因范檦告发而被诛杀。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訢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 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7.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

13、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

14、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

15、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