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20710037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6.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与基础3第一节发展背景3第二节发展基础4第三节发展不足6第四节发展意义7第二章总体发展思路10第一节指导思想10第二节发展定位10第三节发展愿景11第四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客货双枢纽15第一节提升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枢纽地位15第二节打造鄂州国际物流核心枢纽17第三节实现客货双枢纽联动发展19第四章推动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22第一节强核产业22第二节促带产业24第三节兴城产业25第四节产业协作28第五章建设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区32第一节规划范围划定32第二

2、节总体空间布局33第三节武汉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44第四节鄂州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48第六章搭建“三网络四体系”综合交通网络54第一节完善“三网络”交通组织54第二节促成“四体系”多式联运56第七章实现实验区绿色生态发展59第一节构建生态管控框架体系59第二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59第三节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60第四节营造美好生态发展环境60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62第一节构建平台管理机制62第二节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62第三节创新开放合作机制63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64第一节支持政策64第二节保障措施6567前言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

3、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特征,集聚临空属性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布局的一种新动能经济。为更好地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鄂州民用机场两大空港,统筹空港周边发展要素,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实验区发展分为核心发展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总体规划发展区(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区”)、航空港经济辐射发展区(以下简称“辐射区”)三大范围。核心区范围为1080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空港核心区与鄂州空港核心区分别为501平方公里和579平方公里,重点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落地、产业空间布局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总

4、体规划区充分考虑航空港对产业、城市空间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序落实产业发展与空间战略问题;辐射区统筹考虑产业协同、交通设施衔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航空港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充分遵循航空港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现实,围绕“港产城”系统展开论述,为实验区有序开发与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为相关专项规划提供依据。规划期为2019-2035年,近期规划到2025年,远期规划到2035年。规划重点参考的依据如下: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1473号)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32687号)关于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

5、”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意见(鄂发201913号)关于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发201921号)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基础第一节 发展背景(一) 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根据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力争把湖北建成重要的区域支撑、产业高地和市场枢纽,努力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打造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落实促进工作重点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增强组织保障力等各个方面展开。在区域和产业发展布

6、局等方面,全省积极依托现有基础,统筹把握发展机遇,有序推动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等开放与创新载体的发展。(二) 全面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布局加快构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是湖北省新形势下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打造“一芯驱动”新引擎,具体就是壮大产业之“芯”、强化区域之“心”、培育动能之“新”;壮大“两带支撑”新骨干,具体就是以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依托,按照轴带延展、集群支撑的思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走廊和集聚发展示范带;构建“三区协同”新格局,具体就是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发展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鄂西地区、汉江平原和鄂东地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7、。“一芯两带三区”布局是航空港实验区枢纽能力提升、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指引,也是区域统筹、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据。(三) 把握航空港经济发展历史机遇航空港为城市及所在区域提供高效通达的服务,同时促进地区传统产业与临空经济等新业态有机融合,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源。航空港经济发展符合地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产城融合发展等高质量发展要求,已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国已批复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其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实验区(2013年正式批准),规划面积达到415平方公里。中部地区获批城市有郑州和长沙,西部地区获批城市包

8、括重庆、成都、西安、贵阳等,其余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湖北推动航空港实验区发展是有效利用现有空港资源,落实推进“一芯两带三区”布局,把握全球航空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武汉城市圈客货双枢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土空间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要求作出的现实选择。第二节 发展基础湖北省航空产业及临空经济区发展起步较早,各地围绕机场开展的临空经济区规划不断完善,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把握武汉城市圈客货双枢纽运行、多城市辐射的发展新机遇,是实验区有序发展的前提。(一) 区位交通优越实验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

9、济带的战略交汇处,也是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拥有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腹地,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国内大城市均为1000公里左右,具有全国领先的通达效率。实验区不断推进天河-鄂州航空客货双枢纽、“米”字型高铁网、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区位交通战略要地的地位。(二) 产业基础雄厚湖北省扎实推进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成与发展,为航空港实验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基础。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

10、存储器、生物医药等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也正在加快发展。实验区将充分发挥自身高效、开放、创新等优势,吸引临空新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全面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实验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三) 科教资源领先航空港实验区所在区域科教资源优质。其中武汉市是我国三大科教中心之一,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近百所高等学府、近百位两院院士、超过百万在校大学生以及超过百个的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区内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华为全国七大研发基地之一、联想全国四大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腾讯和小米等互联网公

11、司的区域研发中心均落户其中。全国领先的科教资源和智力资源,对于航空港实验区吸引高端产业项目、促进高端人才落户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四) 环境资源良好湖北省被誉为“千湖之省”,实验区更是湖北省主要湖泊与水系的集聚区域。其中湖泊面积为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0余处,湖泊面积为2-5平方公里有50余处,南北坐拥大别山、幕府山两大山系,多条重要河流贯穿流过。实验区蓝绿空间占比、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55%、35%和45%,具有集聚人口和产业发展的较好环境条件,整体环境资源良好。第三节 发展不足航空港实验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同时在机场、产业、空间、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具体如下:机场能力方面

12、,近年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业务量增速落后于周边枢纽机场,2018年机场客货吞吐量排名均位于全国第十六位,在中部地区的份额也呈现下降趋势。国内通航城市数量低于地区其他枢纽机场,远程洲际航线尚未实现对各大洲的覆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作为中部国际门户枢纽的整体能力亟需加强。鄂州民用机场规划的货运保障能力与全球乃至国内航空大型枢纽机场仍有差距,同时面临着其他机场在运力、货源、政策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产业集聚方面,航空港实验区内临空指向型产业集聚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制造、航空物流服务以及航空现代服务等产业链高价值环节相对较少,临空产业空间布局较为零散,聚集效益尚未呈现。空间资源方面,实验区内空间资源紧张,尤其

13、是跑道周边用地指标稀缺。客货双枢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尚未完成,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方面,航空港实验区发展正在由单枢纽向客货双枢纽格局转变,机场建设和运营、产业吸引与发展、区域开放与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尚不能满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第四节 发展意义实验区建设对于发挥客货双枢纽效应,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一) 提升武汉城市圈发展能级,承担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使命实验区依托客货双枢纽,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提升武汉城市圈的对外通达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对外战略窗口。实验区提供高价值产业发展平台

14、,注重与城市圈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的联动、合作,共同助力区域前沿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集聚能力和战略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实验区发挥空港、产业、城市的集成优势,激发经济和社会效益新动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贡献力量。(二) 推动临空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同时具备客货双枢纽机场服务能力和临空产业发展平台,能够积极促进国际航空运输、国际现代物流、航空智能制造以及航空相关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优势资源整合,为

15、区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三) 优化我国航空港布局,升级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鄂州民用机场是我国首个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也是未来亚洲地区服务容量最大的货运机场,已经成为我国航空港尤其是枢纽机场布局中的重要成员。实验区充分发挥货运枢纽机场的服务能力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为中部地区打造核心产业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提供了基本设施条件;为武汉城市圈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地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提供了现代化物流配套条件;为打造我国以航空物流为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供应链增长极提供了产业平台条件。(四)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助推中部地区开放发展实验区通过空港通达、产业合作、政策创新为广阔的中部内陆地区提供了增进国际交往的窗口;为长江经济带提供一个重要的连接世界经济的空中通道;为武汉城市圈多个城市提供一个加大国际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助推地区开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章 总体发展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通知/申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