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94888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名词解释1 制举【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2 五经课试法【答案】五经

2、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3 浩然之气【答案】浩然之气是指盛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指出:“吾

3、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来说,“气”多指人的意念或情绪,是不同于理智的心理因素。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所生”,不待外求。后世理解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把养气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孟子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认为理智清醒可以控制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可以帮助保持清醒的理智; 相反,理智混乱很难保持健康的情绪情感,不健康的J 清绪情感也会扰乱正常的理智。 4 三舍法【答案】二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

4、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十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

5、。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十与取十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万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历事制度【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

6、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6 设科射策【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

7、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二、简答

8、题7 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采纳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提出二条建议:“推明孔氏,抑黔百家”。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兴太学以养士。这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同时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实际上,兴办太学,政

9、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日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端,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这些对于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2)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设立五经博上。“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原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开设太学。元朔五年(前124年),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其得以

10、真正确立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但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第一,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儒经受到了极大的尊崇,并有了广泛的传播。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独尊儒术政策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还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消极影响:-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