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9375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术语解释1 叙述人语言【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2 文学性【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

2、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3 余味【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

3、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4 审美想象【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二、简答题5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答案】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

4、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机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二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

5、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小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2)变为现实从张驴儿父子强住她婆媳家、逼她为妻,到张驴儿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反诬告窦娥,桃机太守枉断命案,这就是窦娥受冤屈至死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可以划分出更小的序列:张驴儿逼婚不成、设计毒死蔡婆婆未遂,这些事件又是窦娥受冤的条件即可能性,而诬陷窦娥下毒借以逼她就范到诬告和枉断才是窦娥受冤变为现实的真正过程。(3)取得结果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结果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她的状态恶化的结果,即她一次次反抗张驴儿、反抗桃机太守的失败直至被处死; 另一方面则又并行着她的命运改善的过程,即她对天发下三愿、三愿皆验,她的鬼

6、魂显灵使冤案终于得以平反。后一过程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虚幻,但从古典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也应当被视为一个实际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这个行动序列实际上具有双重意义:从现实的行动过程来看,是一个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人生痛苦的悲剧; 从带有传奇色彩的昭雪冤屈的“人团圆”结局来看,又是一个宣扬道德惩戒、歌颂反抗胜利的正剧。 6 如何理解文学活动及其意义?【答案】(1)文学活动的意义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美学意义。人类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其实讲的是人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人与对象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一种

7、诗意情感的关系。它能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含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体现。换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创作活动,都是人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作活动方面来看,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一定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通过文学创作和欣赏,人的本质力量可以让“人化的自然”尽情展现出来。总之,文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

8、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7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案】(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善”是高

9、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吃语”; 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 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三、论述分析题8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取代。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答案】宗教与文学同属意识形态范畴,无论古今中外,二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

10、取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如下:(1)宗教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像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像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一、术语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