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87112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693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 政治社会化【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现在,政治社会化己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

2、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2 群体贫困【答案】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十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3 阶层【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 社

3、会群体【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二、简答题5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案】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小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

4、规范体系。(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 非刚性:b. 广泛性。 6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

5、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

6、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7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从个人和群体问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

7、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8 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不平

8、等的主要解释。【答案】分层研究借助阶级、阶层的范畴把视角集中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方面。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1)对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要视角: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既是一种稳定的地位结构,同时又是具体的群体关系,涉及地位和人两个基本层面,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状态确定着社会学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理论视角,其中每个视角都由一对既区别又联系的范畴构成。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地位相联系,指的是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

9、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义务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则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的是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自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着差别,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上的差别。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稳定性不平等是指社会分层地位与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即社会成员长时期(终身乃至世代)停留在同一个阶级、阶层之中。暂时性不平等指分层地位与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是短暂的、临时一性的,社会成员有可能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者是自动跨越地位层次。(2)西方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社会学对社会不平

10、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两个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理论目标卜是有重要分歧的。出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克思的阶级理论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 反之,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的目的,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协调的一面。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