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8410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目录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2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1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24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36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46一、简答题1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答案】哲学上的“价

2、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

3、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 2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答案】(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

4、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2)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a.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

5、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b.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答案】(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6、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二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

7、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

8、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案】(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9、设施。(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b.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

10、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b.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a.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b.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

11、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c.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十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十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5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