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5154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一、简答题1 试述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层面。【答案】(1)传播效果的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环境认知效

2、果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言之,大众传播制约着人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

3、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 2 你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这个概念?【答案】(1)“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革,媒介越来越带有“社会化”特征的趋势。而媒介社会化产生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社会化媒介的产生。(2)社会化媒介迅猛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仿佛营造出虚拟的社会。通过天涯、猫扑这样的论坛为人们提供话题、共建生活,通过人人网、开心

4、网等SNS 社交网站建立熟人的社会,通过豆瓣将不同的用户以相同兴趣爱好的标签紧密相连,也通过微博为人们带来林林总总的内容与资讯。社会化媒介正逐渐编织着一张全方位、细密的网络让每个人置身其中,人们既是这张大网的消费者,也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缔造者。(3)社会化媒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下具。从这一角度的定义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社会化媒介的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之上,“关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社会化媒介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因此在本质上具有互联

5、网平台虚拟、海量和碎片化的属性。 3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与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答案】(1)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己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有的界定记者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 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 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等。(2)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

6、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 4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

7、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5 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答案】香农的传播模式是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1)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

8、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2)意义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3)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6 简述人际传播

9、与大众传播的区别。【答案】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1)传播者不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非组织性的普通个人,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则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等。(2)媒介不同。人际传播一般不借助媒介而面对面交流,或只是凭借简单的人际媒介进行传播,而大众

10、传播则是通过复杂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传播,技术性很强。(3)传播内容不同。人际传播的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主观性较强,而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是具有公众性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信息。(4)受众不同。人际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交互的,互动性强,而在大众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的地位比较固定,受众是隐匿的大规模社会公众,反馈具有延迟性。(5)影响范围不同。人际传播在两个或数个人间进行,因而影响是小范围的,而大众传播则会在广大的社会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7 简析清末基督教报刊对华传播的脉络和影响面。【答案】(1)清末基督教报刊的创办背景清末这一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一战争至1912年宣统退位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或战争侵略或谋求财富,以及为了宗教信仰积极投身传教事业的外国传教士,这一时期,基督教所办报刊对我国新闻传播史影响重大,很多教会办的报刊成为当地最早的中文刊物。一、简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