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

上传人:花红****零 文档编号:120651474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寒假读书笔记4篇【篇一】据我了解,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的最后一本书。论雅俗共赏放在了本书的第一篇,并且被用作书名,我想朱自清先生对于此篇文章的意义是不同一般的。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的提到了文学中的俗人、雅人。“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到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1“但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2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来阐述观点,从唐朝安史之乱的门第垮台使得社会等级不再像先前的那么固定,“士”和“民”两个等级的划分也不再像先前的那么严格和清除,到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

2、和尚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再到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唐朝的传奇,作者罗列出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学正在逐步向大众化靠近。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更多的人来欣赏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毕竟高文化水平的在群众中也是占少数的,文学作品,若在群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群众,无论在哪个么方面都是规律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拉拢群众,走群众路线,得到了民

3、心,众心所向,成功也就唾手可得了。在我看来,“雅”与“俗”也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界线。正如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这些诗句一般,都是古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雅”文化,而在如今,几乎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每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都可以哼上那么一小段,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吟诵的地步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正在被这些文学创作所影响着,全民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地在提高,我们学的西游记红楼梦在现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二,而在吴承恩、曹雪芹的那个时代,却只作为一种消遣的“闲书”而已

4、这种不断从俗到雅、从雅到俗的转变过程足以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着实不应该划分得太刻板、太教条、太绝对。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就因为迁就大众的需要,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就因为“雅俗共赏”,我们也不能销毁文学创作的精髓。一些文学作品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些作品一般都是被广为传颂着。当然,也不能因为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打着雅俗共赏的口号,破坏了整个文化届的气氛。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书中有文章十四篇,其中关于诗歌的篇目就占据了四本。他们分别是论朗诵诗美国的朗诵诗常识的诗诗与话美国的朗诵诗常识的诗诗与话都谈到了一点,那就是对于诗歌,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

5、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密切相关,而节奏是从音乐里产生的,尽管诗歌和音乐已经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诗歌读起来既是朗朗上口,节奏是不能缺失的。诗歌的创作是面向大众的,大众听不懂的诗歌,是失败的诗歌。节奏在对大众诗歌的了解过程中是不可缺失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打下扎实的基础,节奏的划分,对于我们了解诗歌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节奏在朗诵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作者在论朗诵诗中提出的,“听了许多朗诵,开始觉得听的诗歌和看的诗歌有不同之处;有时候同一首诗看起来并不觉得好,听起来去却觉得很好。”3我是深有感触的。诗歌的朗诵,会流露出自然

6、地情感,这种情感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背景而发散出来的,是朗诵者赋予了诗歌新的感情的东西,让聆听的人们也会在同一时间产生一种共鸣,一种心灵情感的澎湃与激荡,从而,诗歌的价值也被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常喜欢吟诵屈原的离骚当我还只是初次看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常常苦于文章本身文言的繁琐,费尽力气明白一切之后再来观阅,确实是比第一次要舒服得多了,也会感叹作者的思想,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真正感觉到这首诗歌的精髓、美妙还是在于任课老师给我们从电脑里播放的录音,朗诵者饱满的精神,充沛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时时刻刻都在“勾引着”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般感受着这首诗歌所散发的种种魅力与价值从此,对

7、于诗歌的朗诵,我觉得他更像是一种需要,是新出现的另一种对诗歌欣赏的有意义的手段、方式。【篇二】易中天算得上一位热点人物,他把学术与商业进行了完美结合,善用“闲笔”写“正书”,创造了一种“高品味,广读者”的“随笔体学术著作”,且风格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因此广受读者喜爱。于是我便认真阅读了此书品人录,怎么说呢,作为易中天的早期作品,品读中国书系之一的品人录还是非常不错的,读罢值得细细咀嚼,慢慢体味。品人录总共描述了五位历史人物,他们个个都是岁月带不走的熟悉姓名: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他们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们的业绩不可磨灭,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对于他们的是非功过、

8、善恶得失人们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但这种聚讼纷纭,岂非恰好证明了他们的不同凡响?然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是悲剧性人物。是滴,这五个人,究竟哪一个有好运气或者好结局呢?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击,就是死后背骂名,没有一个功德圆满。不可否认,悲剧结局的造成,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项羽失之头脑简单,曹操失之奸诈狡猾,武则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阔偏执,雍正失之猜忌刻薄。与此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好坏。而且历史人物也都被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被分成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分成仁君和暴

9、君、明君和昏君,或者忠臣和奸臣、清官和贪官,以及好汉和混蛋、英雄和流氓等等,我们压根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去好好反思,认真总结。其实,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依照群体意识,个人总是渺小的、卑微的、脆弱的、无足轻重和微不足道的。因此,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之所以落得个悲剧的结局,就因为他们都是“人治主义者”。他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相信只要个人品质优秀,能力强,威望高,本领大,就能包打天下。项羽迷信自己的个人能力,海瑞迷信自己的道德品质,曹操、武则天、雍正则迷信自己的意志和铁腕,一手遮天,独断专行。他们既然如此地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相悖,当然也就无法得到这个文化的首肯和如同。在此我要特别说说

10、曹操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为他盖棺定论,千古确立,然而,我却自始至终欣赏曹操,甚至欣赏之中包含有一份仰慕之情,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一个接受严格正统教育的我,崇拜欣赏的对象应该是诸葛亮、刘备、关羽之类呀,然而我偏偏不是,阅读了易中天的品人录之后,我更加确认了自己的观点,或许这就是人的多面性吧。喜欢曹操可能首先源于他的诗歌吧,一首观沧海令我爱不释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大气、深沉、豁达、豪爽,狭隘、卑鄙、狠毒的小人怎么写得出呢

11、?再看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一种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远大胸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因此我由衷地认为曹操是一个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他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政治符号或政治僵尸,更不是内心歹毒,一门心思只想整人的王八蛋。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敢于说真话本来搞政治斗争,在官场上混,是难免要讲些假话的,至少要讲官场套话,何况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讲真话,不做官样文章。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本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告,称得上“政治纲领”四个字的,却写得实实

12、在在,明明白白,通篇大白话,一点官腔都没有。他先是坦率地承认自己原本胸无大志,也不是什么知名人士。起先只是当个好郡守,后来也只想当个好将军,连兵都不敢多带。只因为时势推演,才把自己推到这个位置,实在是“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不过现在倒是可以说句大话了:设使国家无有我曹某,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然这样一来,说我闲话的人就多了。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我只想当齐桓公、晋文公,奉天子而霸诸侯。这话我不光是对诸位说,也对老婆孩子说。我还说百年之后,让姬妾们全都改嫁,把我的这些心思传遍四方。同样,我也要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让我现在放弃兵权,回家养老,那也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呢?就是怕一旦失去兵

13、权,便会被人所害,国家也不得安宁。我最多只能把皇上的赏赐让一些出去,权利是不让的。总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就是我的态度!这可真是大实话,直白得令人拍案叫绝!诚然,曹操也杀过很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但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残忍和冷酷不是他的天性,是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因为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毕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知多少人在居心叵测地抓他的辫子,不知多少人在处心积虑地找他的岔子,不知多少人在幸灾乐祸地

14、看他的笑话,不知多少人在磨刀霍霍地想要他的脑袋。他不能不冷酷,不能不残忍,不能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误杀无辜。然而,热爱生命,重于感情,又毕竟是他的天性。所以,他杀人不眨眼,却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却又通情达理。说来说去也无非这么多了,看史很多时候都在品人,或褒或贬,亦善亦邪,千百年的时间,足够我们细细咀嚼了。【篇三】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

15、异、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处处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违意与缺憾。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对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物的态度,试着去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将缺憾转化为动力,把工作做得更精细。人生百年,孰能无惑?人这一生总会碰壁。首先要能面对人生的遗憾,尽可能接受现实,而非纠缠。我们都要建立一个大的目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中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隙里,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像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传递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的思想力量,淡定而又清明,给予我们内心前进的力量。

16、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认为君子是人格境界中的首位,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若要使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无悔无愧,所作所为经得起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内心强大,懂得取舍。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我在读完论语后,重新认识、领悟古老精华理论,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与魅力。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映射出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德,人之中也,本立而道生。【篇四】高中阶段接触哲学以后,就被哲学的思想所吸引,中国古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