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2625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京房六十律【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2、意义。 2 八十四调【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3 箫韶【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

3、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4 燕乐半字谱【答案】燕乐半字谱是唐代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亦称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用于筚篥、笛子等吹

4、管乐器。二者在史籍中都有所记载,但读谱法均己失传。目前可见实例如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抄写的琵琶曲谱敦煌曲谱。一般认为,燕乐半字谱的管色谱系统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5 破阵乐【答案】破阵乐是唐代歌舞音乐作品,原名秦王破阵乐,本是隋代末年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音调。武德三年(620)后,填入新词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赫赫军功。贞观元年(627)发展为歌舞大曲,用于朝廷“宴群臣”,后繁衍出多种表演形式。曾更名为七德舞用于雅乐,唐高宗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的坐部伎小破阵乐也源于此。无论是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

5、其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这部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豪壮气概,音调是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又杂有龟兹乐的成分。武则天时期的日本遣唐使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何昌林先生曾尝试词曲的组合配译。 6 旋律【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

6、节奏。 7 八音【答案】八音是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磬), 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敌)。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金”类的钟和“石”类的磬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进步。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则以富于歌唱性的音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八音乐器中己经有了不少乐器组合形式,如“琴瑟和鸣”、“

7、钟鼓喤喤”等。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8 十二律【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二、简答题9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 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答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地琴人因受民间音乐、地方语言诸

8、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有自己的曲目、刊本,有各自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理论著作也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查鼐、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华秋苹、李芳园等一批卓越的演奏家。清中叶开始有琵琶曲谱集问世,这对保存古曲,传授琵琶技艺具有重大意义。三弦在明清时期也成了北方传奇、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清末盛行的说唱艺术,北方鼓词用大三弦,南方弹词用小三弦。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集会演奏。重要乐种如十番

9、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等。与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器乐更加世俗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更为紧密。 10元杂剧的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的艺术特点。【答案】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1)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

10、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2)演出形式元杂剧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演出中的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的表演体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以唱为主构成了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元杂剧的通例是一人主唱,即充当主角的演员需要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唱全部曲子。“宾白”是语言部分,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宾白在杂剧表演中也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可以直接揭示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性格。许多元代杂剧作品的宾白异常精彩。“科”是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行科”、“跪科”等等。元杂剧中唱念做打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并为后世戏曲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3)角色分工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指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是次要女演员。一、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