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9393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种群与群落(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夯基提能卷 立足于练题型悟技法保底分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12018全国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适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C正确;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可利用其趋光性的特点,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D正确。

2、22017全国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由题图可知,随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减小至0时种群数量最大,即为K值。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使捕获后剩余的量处于,即在之后开始捕获。由题图可知,丁点符合要求,故选D。32017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3、)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故A、B、C正确;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

4、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4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树种,实验结果显示酸雨对楝树树苗的高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推测酸雨对楝树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项正确;本实验未统计楝树和樟树的种群密度在喷洒酸雨前后的变化,无法得出B项结论;酸

5、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有影响,C项错误;本实验未统计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情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52016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6、,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正确。62017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可预测转速150 r/min时,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总体呈“S”型增长,B正确;摇瓶培养时,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球计数板用抽样检测法计数,C

7、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72019河北沧州质检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答案:C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

8、光、避热和趋湿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错误。82019广西贵港联考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结构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湖泊中的群落不同于森林中群落主要体现在群落丰富度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与蚂蚁共同协助筑巢、捕食体现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答案:C解析:玉米植株长得高大,花生植株长得矮小,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结构,A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湖泊中的群落不同于森林中群落主要体现在

9、群落的物种组成上,C错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蚂蚁共同协助筑巢与捕食为种内互助,体现的关系是不一样的,D正确。92019广东中山一中统测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总体甲的竞争力小于乙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数量减少比乙快,说明甲的竞争力小于乙,A正确;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而

10、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 ,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正确;t4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但仍然大于0,说明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正确;若乙种群为害虫,因t4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在t4时防治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应在t4时之前就进行防治,D错误。102019河北邢台模拟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

11、C解析: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5分)112019河北张家口调研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

12、计各层植物的_。(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力稳定_(填“增强”或“减弱”)。(3)图2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_。猎物种群数量为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1)垂直结构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2)次生演替减弱(3)P2解析:(1)图1中群落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或种类数和数量)。(2)图1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可见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

13、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大,因此群落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3)仅从该模型图分析,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P2。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所以当猎物种群数量为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122018全国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

14、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一点即可)(2)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2)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

15、某生态系统中时,植食性动物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此现象又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甲的数量减少应是由于“驱赶”作用,即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较乙更高,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2)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的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能原因是捕食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或是驱赶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探究创新卷 着眼于练模拟悟规范争满分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12017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某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