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93533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成长历程 模块二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线索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 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 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线索2 古代手工业业包括官营营 民营营和家庭手工业业三种经营经营 形态态 官营营手工 业长业长 期居于主导导地位 民营营手工业业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 中纺织纺织 冶金 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业 以丝绸丝绸 瓷器为为代表的手工业产业产 品远销远销 海 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发业发 展包括市场场形成 市场场管理 货币货币 演变变 内外贸贸易 城市

2、商业业功能发发展等五大要素 受重农农抑商政策影响 古代商业总业总 体趋势趋势 在不断发发展 但速度比较缓较缓 慢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为主 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 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 二者在实行初期 都产生过一定 的积极影响 但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 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栏 目 导 航 02时空观念 知识串讲 03素养探究 考能提升 01考情透视 统领考向 01考情透视 统领考向 最新考纲纲5年考题题命题题角度 农业农业 的 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 地制度 2018 全国卷 41 1 中国古代

3、大豆种植 中国古代农业农业 的特点 2017 全国卷 26唐中期喝茶习习俗在北方流行 经济经济 重心南移的影响 2017 全国卷 25西汉汉前期经济经济 的恢复和发发展 中国古代农农耕经济经济 发发展的原因 2017 全国卷 26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 自耕农经济农经济 2016 全国卷 25汉汉代画像砖砖中农农事图图 汉汉代庄园经济经济 2016 全国卷 26宋代主户户和客户户的比例 宋代土地政策 2015 全国卷 24 吕吕氏春秋 上农农 的描述 小农经济农经济 2015 全国卷 27河南 江苏苏状元人数 经济经济 重心南移的影响 2015 全国卷 26唐宋江南经济经济 的发发展 人

4、口迁移和农业农业 技术进术进 步 1 从考查的知识上看 复习本讲应掌握的重要内容是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重心南移 从拓展补遗的角度看 应补充的知识 有 租佃关系 田庄经济 新教材连线 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考查学科素养看 如通过考查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 体现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的 素养立意 通过考查古代农业的发达 体现家国情怀的素养立意 通过考查生产力 进步影响土地制度变革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南方思想文化发展 体现唯物史观的素 养立意等 2 预测2020年高考 仍会重点关注古代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土 地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重心南移四大方面的内容 另外

5、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历史 悠久 农耕经济与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 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等 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 生产模式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 耕作方式 1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 石斧 石犁 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 石器锄耕 商周出现 农具 但很少使用 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 和石锄 石犁 02时空观念 知识串讲 青铜 耒耜 3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 出现并推广 两汉 西汉赵过发明 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 江东出现 安装犁评 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 耕作技术 1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2 汉朝 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 赵过推行的 3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 技

6、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牛耕 耦犁 曲辕犁 垄作法 代田法 耕耙耱 3 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的一年两熟制 有些 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 水利灌溉 1 水利工程 战国出现了 汉朝漕渠 白渠 龙首渠等 2 灌 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的翻车 唐朝创制 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 明清时 出现 稻麦轮作 都江堰 筒车 风力水车 二 经营方式 从 千耦其耘 到个体农耕 1 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 土地归 所有 在田间集体耕作 2 个体农耕 小农经济 1 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 确立 2 主要特点 生产方式 以 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生产目的

7、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自给自足 生产结构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 地位影响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及灾荒瘟疫 小农经济经常破产 国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家庭 交纳赋税 三 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公有制到私有制 1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 商周 井田制 1 土地属于国家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 制度 国王层层分封土地 2 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种 遭受残酷剥削与奴役 国有 3 春秋战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 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 出现大量

8、私田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 税制改革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 私田 都要按亩收税 实 际上承认了 的合法性 3 法律确认 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 以 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 4 土地兼并问题 1 出现原因 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2 危害 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激化社会矛盾 危及封建统治 3 抑制兼并 北魏到唐前期 政府实行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 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 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 法律 封建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

9、施进行细致的耕作 以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思维导图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易错易混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包括小 农经济和田庄经济等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 男耕女织 包括自耕农经 济和佃农经济等 图解历史 1 租佃关系 1 过程 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 方式 土地出租时 多订立契约 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明清时期 人口增多 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 影响 在租佃关系下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

10、关系相对减弱 有利于商品 经济发展 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 佃农通过抗租 减租的斗争 争取到一些权利 提 高了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 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 生活相 对稳定 有利于缓和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 2 田庄经济 1 形成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 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社会动乱 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 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 大大削弱 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士家大族 成为依附民 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 2 特点 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 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劳动者多为投身于

11、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 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 他们 都受庄主的剥削 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 影响 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对维持局 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 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 镇压人民反抗 保卫 地主田庄的作用 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 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3 新教材连线 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 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 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 易 增加收入 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颁布算缗 告缗令 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03素养探究

12、 考能提升 例1 2017 全国卷 25 史记 记载 西汉前期 从事农牧业 采矿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 中者倾县 下 者倾乡里者 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探究1 汉初农耕经济发展 核心 素养 本题立足于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来考查汉代经济发展 从 时空观念 角度来看 西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既受到国家 休养生 息 政策的影响 又得益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这 与必修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必修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 必修三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

13、尊儒术 的内容相联系 从 史 料实证 角度来看 一是中国古代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和重农抑商 政策没有发生过根本改变 从题干信息是不能得出A与B的结论的 二是要辩证的看待 史记 记叙 作为文献史料 有一定的主观 因素 本题材料信息对西汉社会有过分赞誉之嫌 解题题 障碍 1 重本抑末 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推行的政策 2 对古代各时期政治特征把握不准确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是东汉 的特征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是在东汉末年 解析 C对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 西汉前期 从事农牧业 采矿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 县 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 多得不 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

14、复和发展 A错 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 们对 义利 观念的看法 B错 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错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 答案 C 史论链接 汉武帝发展大一统事业的措施 1 政治 在中央 建立中外朝制度 加强皇权 在地方 颁布 推恩令 削弱诸侯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 设立司隶校尉 在地方 设十三州刺 史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实行思想 大一统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经济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抑制 商人牟取暴利 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15、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4 军事 对西北边境的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保障了边疆稳定与发展 训练1 2019 千校联盟 联考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 朝廷将田赋从秦时 太半之赋 减至十五税一 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甚至一度 除田之租税 汉初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活极贫困 B 汉初财政较宽裕 C 统治者开明政策D 鉴于秦灭亡教训 解析 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 A项错误 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 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 将相只能乘牛车 上朝 故B项错误 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 非主要原因 故C 项错误 题干中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

16、 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 故 D项正确 D 训练2 2019 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 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 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 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C 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 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C 出处处论论述 后汉书汉书 杜诗诗 迁南阳太守 造作水排 铸为农铸为农 器 用力少 见见功多 百姓便之 广拓土田 郡内比室殷足 汉书汉书 元帝纪纪 以三辅辅 太常 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 振业贫业贫 民 赀赀不满满千 钱钱者赋贷赋贷 种 食 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贫民 勿租 赋赋 汉书汉书 文帝纪纪 农农 天下之大本也 民所恃以生也 而民或不务务本而事末 故 生不遂 朕忧忧其然 故今兹亲兹亲 率群臣农农以劝劝之 其赐赐天下民今 年田租之半 解析 材料杜诗 铸为农器 提高耕作技术 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 故A项错误 材料杜诗 铸为农器 提高耕作技术 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无关 故B项错误 铸为农器 勿租赋 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都反映出汉代 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故C项正确 材料汉元帝 勿租赋 推行轻徭薄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