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580062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负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集体备课方案教学设计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例3让学生在

2、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式数的比较完整的认识结构,例4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学情分析】:负数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灵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出等等。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原有的数的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从而引出有关正负数的知识。【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3、,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点】:1、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2、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难点】:比较负数的大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

4、,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

5、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师:同学们,你们学习许多词语的反义词,我们来玩个游戏

6、,这个游戏叫做与我相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游戏一:上 左 起立 落下 师: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游戏二:1、九月某服装店盈利5000元 ;2、爸爸去银行存入12000元;3、我向南走100米。二、新知学习1、认识相反意义的量谈话:(出示幻灯片3)同学们,在游戏二中,盈利5000元和亏本5000元;存入12000元和支出12000元;向南走100米和向北走100米;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说这两个数是相反数。2、认识正负数师:如果我们把盈利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亏本5000元就记作-5000元。(出示幻灯片4)

7、你知道像左边的数叫什么?(正数)板书+5000怎么读?师导读:正五千师:像右边的数又叫什么?(负数)板书-5000怎么读?3、读出上面各数。师:加号、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正数前面可以加“+”,也可不加,而负数前面要加 “-”。4、课件出示一张各 大城市天气预报图片(幻灯片5)师:在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有负数吗?请你读出来。北京5-5一样吗?学生自由发表见解。5、认识温度计:(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在温度计上表示出0。在温度计如何拔出5和-5。(课件展示)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在零刻度线以上五格) (教师结合课件

8、,突出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对于-5,与青岛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青岛的0要低)(教师结合课件,突出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下)。小结:通过刚才对5、-5和0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5或5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5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用温度计表示-15,讨论:比较两个温度(-5和-15)哪个更冷?6、尝试练习。争做合格小气象员。(课件再次出示幻灯片5)师:现在看着图能不能很迅速的说出那座城市的气温?来个比赛好不好,看谁是个合格的气象员?试一试:注意观察北京5-5是什么意思?7、讨论:0的归属问题?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8、介绍

9、负数的历史三、生活中的应用1、课件出示: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五楼按5,地下二楼按-2)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又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介绍海平面:图中的这条红线就表示海平面。你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板书:海平面),比海平面高8844.43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板书+8843.43);比海平面低1

10、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板书:-155)。学生齐读:珠穆朗玛峰海拨+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拨-155米。看来用这样的数还能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3、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3题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 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页例3、例4,相应“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3、在具体的情境中再次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在数轴上表示数和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具准备:多媒

11、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出下列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 哪些是负数。、 -7、 2.5、 0、5.2、40、 、4 、8848,2、填空:1)去年亩产小麦增加26千克,记作+26千克;前年亩产减少10千克,记作( )。2)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层;那么电梯-6层表示(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看懂图意后 ,教师提出问题。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生商定:用1厘米代表1米。思考:怎样用数来简明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怎样记录才能既看出行走距离,又看出

12、行走方向?(随后课件演示)2、由学生尝试在练习本画一条数轴,然后让学生在图上先标出0的位置,在用正、负数标出其它点所对应的数。师:像上面的直线叫做数轴。在画数轴时,一定要有起点(0),一个单位长度,以及正方向。看一看在数轴上这些数是如何排列的?(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尝试:在数轴上表示出-1.5、-3、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1)、出示例4的情境图。师:从情景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哪一天比较热?哪一天比较冷?(2)、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温度自下而上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应数轴上的点就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从而得出: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完成下面的填空: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都在0的( )边,即正数都比0( ),所以负数都比正数( )。(3)、尝试比较:-8-6 -42,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总结出的规律来比较,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借助数轴来比较。三、课堂练习完成第7页“做一做”四、全课小结五、作业:练习一的第4、5、6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