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20575702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篇 病因病机 第十一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 熟悉病因 邪气 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六淫 七情 疫疠的概念及其致病规律 3 熟悉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4 了解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5 了解劳逸 饮食内伤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6 熟悉痰 饮 瘀血的基本概念 形成原因和 致病特点 一 概念 一 病因的概念 病因 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亦称致病因素 二 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三 中医病因学的沿革 1 黄帝内经 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P116 2 金匮要略 将病因入侵概括为三个途径P116 3 宋 陈无择提出了 三因学说 即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P116

2、 4 现今教材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性病因 其他病因四类 二 病因学说的特点 一 取象比类 通过对病症 体征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比较 来认识和推断病因 如 游走不定 风 重浊趋下 湿 二 辨证求因 审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 体征 推求病因 此为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如 脘腹胀痛 嗳腐吞酸 呕吐厌食 腹泻 食积 三 病因分类 一 外感病因 主要包括外感六淫 疫疠之气 二 内伤病因 主要包括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过度 三 病理性病因 主要指痰饮 瘀血 结石 四 其他病因 主要包括虫兽咬伤 金刃所伤 跌仆努伤以及药邪 医过 胎传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概念 外

3、感病因 是指来源于自然界 多从口鼻 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包括 一 六淫 二 疠气 疫疠之气 一 六淫 一 六淫的含义 1 六淫 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种使人致病的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太过之意 引申为异常 2 六气 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 3 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一 六淫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致病规律 1 外感性 2 季节性 3 地区性 4 相兼性与单一性 5 转化性 三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风为春季的主气 但四季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 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性质 浮越 阳邪 风性轻扬 向上 向外

4、 开泄 风性散发 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 头面 阳经 肌表 皮毛腠理开泄 汗出 恶风 素问 太阴阳明论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1 风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 数变 多变 性质 多变 善行 风性善动不居 行无定处 数变 风性来去迅速 变幻无常 致病特点 病位游移不定 行痹 发病快 传变快 风疹瘙痒 1 风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 数变 3 风为百病之长 多兼其他邪 性质 指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寒 湿 燥 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致病特点 致病广泛 风寒 风热 风湿 风燥等 1 风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 数变 3 风为百病之

5、长 4 风性主动 善动 性质 风具有动摇不定之性 致病特点 病症表现为动摇 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等 2 寒 外寒侵袭 伤寒 寒伤肌表 中寒 寒邪直中脏腑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凉 性质 阴邪 阴盛则寒 致病特点 损伤阳气 明显寒象症状 恶寒 肢冷 分泌物 排泄物清冷 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 2 寒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 阻滞不通 性质 凝 寒性使万物凝结 滞 寒性使万物痹阻不通 致病特点 经脉气血凝结 阻滞不通 产生痛的症状 素问 痹论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2 寒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 3 寒性收引 收引 收缩牵引 性质 收引 寒性有收缩牵引

6、之性 致病特点 气机收敛 腠理闭塞 恶寒发热 无汗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 脉紧 关节曲伸不利等 3 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 为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 有严格的季节性 纯属外邪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炎热 性质 阳邪 暑为火热之气 火热为阳 炎热 阳胜则热 致病特点 一派阳热症状 壮热 面赤 心烦 脉象洪大 3 暑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炎热 2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升散 性质 暑为火热之气 主升主散 致病特点 开泄汗孔 上犯头目 易伤津耗气 见于上部 外部症状 汗多 突然昏倒 伤津 耗气症状 乏力气短 汗多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3 暑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3

7、暑多挟湿 易夹湿 性质 暑季炎热 且多雨潮湿 热蒸湿动 相兼侵犯人体为病 致病特点 暑热及湿的症状夹杂 身热不扬 四肢困倦 胸闷呕吐 恶心 大便溏泄而不爽 4 湿 湿邪致病途径 感受雾露之气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 涉水淋雨 4 湿 1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性质 阴邪 湿性类水 水属阴 致病特点 阻遏气机 气机升降失常 胸闷脘痞 大便不爽 损伤阳气 常困脾阳 脾阳不振 运化无权 水 湿停聚 腹泻 水肿 腹水 小便不利 4 湿 1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性质 重浊 即沉重 重着和秽浊不净 重 湿性类水而沉重 浊 湿性秽浊不清 致病特点 症状沉重 头重如裹 周身困重

8、 分泌物 排泄物秽浊不清 大便溏泄 下痢粘液 小便混浊 白带过多 湿疹浸淫流水 4 湿 3 湿性粘滞 性质 粘滞 即粘腻滞着 粘 湿性粘腻不爽 滞 湿性滞着不畅 致病特点 症状粘腻不爽 排泄物 分泌物多滞涩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病程长 或反复发作 4 湿 1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趋下 性质 趋下 水湿具有向下特性 致病特点 易袭阴位 多见机体下部症状 水肿 淋浊 带下 泄痢 5 燥 1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干燥 涩滞 性质 干涩 燥性干而涩滞 致病特点 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 咽干口燥 皮肤干涩 皲裂 痰粘滞难出 大便干结等

9、5 燥 1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2 燥易伤肺 燥邪伤肺之因 天气通于肺 肺为娇脏喜濡润 致病特点 易伤肺阴 伤肺络 伤及肺阴 干咳少痰 或痰粘难咯 损伤肺络 咯血 胸痛 6 火 火 热 温同性 均表示气的阳热特性 区别 程度差异 温为热之渐 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极 差异 温热 多表示邪气 火 可为邪气 亦可为正气 少火 为生理之火 指藏于脏腑之内 具有温煦 推动 生化作用的阳气 少火生气 壮火 为病理之火 指阳盛太过 耗伤人体正气的亢奋之火 壮火食气 6 火 火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燔灼炎上 性质 阳邪 火热之性为阳 炎上 火热之性具有燔灼 升腾 致病特点 火热 毒胜 易上攻头面 头面热毒 疮

10、疡肿毒 6 火 火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 热易伤津耗气 燔灼 致病特点 伤津耗气 伤津 口渴喜饮 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 耗气 轻者气虚 重者气脱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食气 6 火 火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 热易伤津耗气 火 热易生风动血 燔灼 致病特点 生风 火热燔灼肝阴 筋脉失养称为 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 谵语 四肢抽搐 目睛上视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动血 血行加速 迫血妄行 吐血 衄血 便血 尿血 皮肤发斑 月经过多 崩漏 6 火 火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 热易伤津耗气 火 热易生风动血 火 热易致肿疡 燔灼 致病特点 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易入营血分 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6

11、 火 火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 热易伤津耗气 火 热易生风动血 火 热易致肿疡 燔灼 火 热多兼邪 致病特点 可与六淫中的风 暑 湿 燥相兼 形成风热 暑热 湿热 燥热之邪 二 疫疠 疠气 一 基本概念 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 性的致病病邪 有 疫气 疫毒 戾气 异气 毒气 乖戾之气 杂气 等名称 瘟疫 温疫 主要指温病中具有强 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素问 遗篇 刺法论 五疫之至 皆相 染易 无问大小 症状相似 二 疠气 疫疠 二 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 病情较重 热毒炽盛 易伤伤津 动血 动风 扰神 2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3 传染有病位 病种的特异性 一气一病 4 症状相

12、似 死亡率高 三 疠气所致病证 大头瘟 虾蟆瘟 疫痢 白喉 烂喉丹痧 天花 霍乱 鼠疫等 四 影响发病与流行的因素 1 气候 2 环境和饮食卫生 3 预防隔离 4 社会因素 第二节第二节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当 一 七情内伤 一 概念 七情 指人的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变化 七情内伤 指可以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的精神情绪因素 二 七情致病的特点 1 直接损伤内脏 致气机紊乱 血行失常 阴阳失调 2 情志所伤的病证 以心 肝 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3 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 4 情志异常波动 可影响疾病预后 七情对气的影响 怒则气上 喜则

13、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忧则气郁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怒伤肝 惊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1 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 血随气逆 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 面红目赤 或呕血 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说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2 喜则气缓 a 缓和紧张情绪 喜能缓和精神紧张 使营卫通利 心情舒畅 b 心气涣散 暴喜过度 又可使心气涣散 神不守舍 出现精神不集中 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3 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 可使气抑郁 意志消沉 肺气耗损 声低息微 音哑 神疲乏力 素问 举痛论 说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营卫不散 热气在中

14、 故气消矣 4 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 可使肾气不固 气泄以下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 或恐惧不解则伤精 遗精等症 是指突然受惊 气机逆乱 以致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惊慌失措 5 5 惊则气乱惊则气乱 6 思则气结 指思虑劳神过度 导致气机郁结 主要表现为脾气的郁结 脾的运化无力 胃的受纳腐熟失职 便会出现纳呆 脘腹胀满 便溏等症 素问 举痛论 说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 7 忧则气郁 是指忧愁不解 导致肺气郁滞不舒 心情沉重 闷闷不乐 精神不振 胸闷气短 甚至失眠 食欲不振 影响心脾 二 饮食失宜 一 饥饱无度 1 过饥 指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 摄食不足 过饥易导

15、致气血化源不足 造成正气虚弱 抵抗能力下降 2 过饱 指长期饮食过饱或暴食 摄食过量 过饱易导致饮食停滞 脾胃损伤 脘腹胀满 嗳腐泛酸 厌食 吐泻 日久生湿 生痰 疳积 二 饮食失宜 一 饥饱无度 二 饮食不洁 指食用了被污染或腐败变质 有毒的食物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腹痛 吐泻 痢疾 寄生虫 二 饮食失宜 三 饮食偏嗜 1 五味偏嗜 至脏腑功能偏胜或偏衰 气血阴阳不足 2 偏寒 偏热 偏食生冷寒凉 易损伤脾胃阳气 导致寒湿内生 腹痛 腹泻 偏食辛温燥热 易使胃肠积热 腹满胀痛 便闭 口渴 三 劳逸失当 一 过劳 1 劳力过度 长时间的过度用力 耗伤机体正气而积劳成疾 劳则气耗 2

16、劳神过度 思虑太过 劳伤心脾 耗伤心血 损伤伤脾 3 房劳过度 性生活不节 房事过度 耗伤肾精 二 过逸 气血不畅 机能下降 久卧伤气 第三节 病理性病因 一 痰饮 一 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稠浊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合称痰饮 二 痰饮的主要区别 1 痰 浓度大 质稠浊 可随气的升降流行 内至脏腑 外达筋骨皮肉 2 饮 浓度小 质清稀 多停留于胃肠 胸胁 肌肤等 一 痰饮 水 湿 痰 饮 湿聚为水 水积成饮 饮凝成痰 质异性同 三 痰饮的分类 1 有形痰饮指视之可见 闻之有声 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水饮 如咳吐出的痰液 2 无形痰饮指视之不见 闻之无声 触之不及的病理表现 即不见实质性痰浊 只见其症状 体征 如眩晕 痰核 水谷 脏腑 肺 脾 肾 肝 三焦 膀胱 构成生理 物质 血 津液 生理代谢产物 尿 汗 致病因素 外感 内伤 病理代谢产物 水 湿 痰 饮 四 痰饮形成原因 痰的病证特点P135 痰滞在肺 肺气闭阻 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 心血不畅 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 蒙蔽神明 神昏呆滞 痰火扰心 神明躁动 癫狂 痰停于胃 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 胃脘痞满 痰在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