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52159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8.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五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pptx(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考纲呈现 KAOGANGCHENGXIAN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考纲解读 KAOGANGJIEDU 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特征 2 以某种具体自然资源为例 能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关系 明 确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 3 探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重点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考点二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考点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读 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耗竭年限预测图 回忆课本知 识 1 根

2、据自然资源的概念 图1甲乙丙丁图例中 能恰当代表图2中各种 物质的是乙 2 图2中的各种资源都属 于同一类型 即矿产资 源 这种资源的形成需要 漫长的地质时期 其数量 是有限的 属于不可再生 资源 与此相对的是可再 生资源 例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3 矿产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主要受地质作用制约 金属矿分布在岩 浆岩地区 煤炭和石油等则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气候资源 水资源的 分布则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4 从图2可以看出 矿产可 开采寿命与消费增长率之间 的关系是消费增长率大的矿 产 其开采寿命衰减得较快 事实上 对不可再生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就是要资源 最优耗竭 减少浪费 延长 其资源

3、耗竭时间问题 5 将自然资源的各个共性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利用原则用直线连起 来 分布的不平衡性 A 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循环利用 资源间的联系性 B 加强科技攻关挖掘潜力 提高资源利用 能力和水平 数量上的有限性 C 因地制宜 发挥各地优势 搞好资源调配 利用的发展性 D 全面评估 注意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 结合图例分析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 区 风能资源丰富的是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地区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 西南横断山区 所以可以推测出该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以我国某区域某种资源的分布考查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读 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 完成1 2题 1 该自然

4、资源是 A 太阳能 B 风能 C 森林 D 水资源 以我国某区域某种资源的分布考查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2 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下垫面 D 人类活动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 该自然资源为水资源 影响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大气环流 我国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导致水资源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递减 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特征 3 关于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只有一种功能和用 途 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自然资源的数量 是无限的 A B C D 解析 自然资源的共

5、性特征包括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的联系性 数量的有 限性 利用的发展性 所以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大部分自然资 源都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 格陵兰岛 亚欧大陆和 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 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 多分布在高纬或高海拔地 区 土壤发育程度低 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 要分布区 读图完成4 5题 4 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A 全年平均气温高 B 大气降水较多 C 纬度或海拔

6、高 D 土壤发育程度高 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特征 5 有关该资源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 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D 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解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 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 逐步减少 目前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较少 资源都具有有限性 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没有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途径要求 重视 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力争 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 参与 应充分调动广

7、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适度 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 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充 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结合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或开发利用新能源考查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 高温 不耐霜雪作物 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 新能源 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 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 5吨 下图是 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 读图和材料 回答1 4题 1 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结合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或开发利用新能源考查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析 根据材料 木薯是喜高温 不耐霜雪作物 图中甲 乙 丙 丁四 地中 丁地纬度最低 热量条件最好 遭受霜雪侵袭的可能性最小 最符合木 薯的生长习性 结合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或开发利用新能源考查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与化石能源相比 种植木薯 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A 节约土地资源 B 原料有可再生性 C 减少原料运输量 D 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解析 化石燃料用一点儿就会少一点儿 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而木薯作为一种 作物可以重复种植 其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当然具有可再生性 结合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或

9、开发利用新能源考查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A 西北高东南低 B 东高西低 C 中间高四周低 D 南高北低 解析 据河流的流向及等温线的分布状况可知 该地的地形大致为西北高东 南低 结合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或开发利用新能源考查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4 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A 地下水 B 大气降水 C 湖泊水 D 冰雪融水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 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 上的淡水资源 l 河流水 l 淡水湖泊水 l 浅层地下水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

10、总量来衡量 从全球来看 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亚洲 最多 南美 第二 大洋洲 最少 巴西第1 俄罗斯第2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 夏秋多 冬春少空间分配不均 东南多 西北少 水资源非歉程度的分析方法 l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 l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多年平均径流 总量 二是人口总数 l 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区域面积 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 集水范围越大 水资源总量越大 二是区域 内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 径流量越大 水循环越活跃 水资源总量越 大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97319862000201

11、4 咸海的忧虑 至2014年冬 咸海基本干涸 水资源的数量水资源的质量 水资源的数量 质量 与地区经济活动的关系 影响 经济活动的规模 影响 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科技比较落后时代科技比较发达时代 主要利用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开发利用地下水 还开发了海水淡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 数量上 很多地方特别是 城市 需水量增 长速度远超可供 水量增长速度 质量上 水体污染 可用水资源减少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北方南方 缺水最 严重地区 华北 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如何应对 水资源危机 开源节流 l 合理开发地下水 l 修筑水库 l 开渠引水 l 海水淡化 l 人工增

12、雨 l 加强宣传教育 提 高公民节水意识 l 重视改进农业灌溉 技术 提高工业用 水的重复利用率 原因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 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 合理使用 水资源市场化 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 防治污染 净化污水 立法保护 命题探究 以新情境考查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 年平均气温 4 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1 2题 1 下列城市附近海域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

13、富的是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解析 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 气温低于 4 持续时间最长 冰层厚度最大 所以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最丰富 以新情境考查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2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 成本过高 B 破坏环境 C 资源量不足 D 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 开采海冰资源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所以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3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 上河流最长

14、不足16千米 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 料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1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答案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 海 陆地上储存淡水 地表水 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 经 济发达 生活 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 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 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水坝修建以前 水偏咸 原因 河流水流 平缓 海潮 顶托作用 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 修建后

15、 水逐渐变淡 改善 原因 拦蓄淡水 阻止海水倒灌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 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3 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 明理由 答案 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 邻国 马来西亚 面积较大 高温多雨 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 输送淡水成本低 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四周环海 可选适当地点 建海水淡化厂 生产淡水 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生活 生产废水 污水 产生量大 提出以上三种办法之一或其他合理办法均可 课时作业 读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回答1 2题 1 与2005年

16、相比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 A 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 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C 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2345678911121 基础落实练 10 2345678911121 解析 由图可知 与2005年相比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可再生能 源的消费比重均有增长 虽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增长 但在能源消费结 构中所占的比例低 所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 水电消费比 重上升 煤炭与石油消费比重下降 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天然气 但它是常规能 源 不是新能源 10 2 从图中信息可知自然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 A 分布的不平衡性 B 资源间的联系性 C 数量的有限性 D 利用的发展性 234567891112110 解析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发展性特点 读 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 回答3 4题 3 对各地区缺水原因 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地降水量小 农业用水量大 B 地生产用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 C 地降水量小 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 地降水变率大 生产用水量大 解析 结合四地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