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5209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毁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

2、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原_毁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

3、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

4、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文意感知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思维导图中心论点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古之君子责己重周以舜为例(德)古今对比以周公为例(才)待人轻约今之君子责人详人难于为善待己廉自取也少根源:怠与忌怠不能修忌畏人修称赞某人(举例)批评某人(举例)论“毁”与“国治”:阐

5、明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希望。一、通假字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同“悦”,译为“高兴”二、古今异义1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指多技能的人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古义:指一般人 今义:指许多人,大家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古义:指曾经试验 今义:指试,试验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古义:句中属于两个词。故,与“是”合用,意思是因此、所以。事,事情今义:是一个词,文学样式的一种。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

6、能感染人。也指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三、一词多义1善2原3与4修5说6其7之8以9于10而四、词类活用1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交往,这里指朋友不然,则其畏也 这里指害怕他的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这里指所说的道理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善事,好事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也”表判断)(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也”表判断)(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啊)(4)某良士,某良士。(不用关系词,名词作谓语,直接表判断)(5)某非良士,某非良

7、士。(否定判断句,用“非”表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句(1)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于言”“于色”作“怒”的状语,后置)(2)又尝语于众曰。(介宾短语“于众”作“语”的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句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用结构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与忌”前置)1文章第一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第一段首先树起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但这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因此作者写作第一段的目的是为下文破题做铺垫。2本

8、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明确:“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应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明确: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此人的关系而定,应者、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

9、兴,德高而毁来”。4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明确: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写法鉴赏1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

10、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3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素

11、材挖掘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不正不能正人便是这个道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原毁开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便阐述了这个道理,发人深省。因此我们要学会“慎独”,要会包容别人的缺点。应用角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中,它是加强自我修养,攀登道德制高点的阶梯,是一种力行道义、心怀宽广、情操美好的人格品质;它是人的道德修养较高水准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一种美德。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包容”等作文中。(时间:

12、40分钟分值:58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陷,过错B其责人也详 详:详尽,全面C其待己也廉 廉:廉洁D一艺易能也 能:学会,掌握解析:选CC项,廉: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其责己也重以周(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4)今之君子则不然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解析:选D第一个“以”是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个“以”是连词,表修

13、饰。两个“之”都是助词,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求其所以为舜者B是足为艺人矣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D别嫌疑,明是非解析:选DA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艺人”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C项,“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项,“嫌疑”古今意义相同。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C而望名誉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解析:选D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

14、“外”“内”均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解析:选DD项,“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错。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分)译文:_(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3分)译文: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