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52074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9课长亭送别讲义苏教必修5.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主要创作活动可能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据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作品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评价王实甫是我国元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汇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2、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二)人物轶事王实甫:勾栏瓦舍是最爱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 但王实甫痴迷于勾栏瓦舍,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一)背景链接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

3、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当时,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它通过莺莺与张生这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元杂剧概念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

4、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一般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里的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剧本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

5、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文化常识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杨

6、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1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2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一、研读课文开头至“凄凄惶惶的寄”,回答下面的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北雁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倩:请,央求疏:稀疏(3)马儿迍迍的行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4)却告了相思回避却:同“恰”,译为“才,刚刚”回避:古今异义词,古义,停止

7、,结束;今义,让开,躲开。(5)松了金钏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松动(6)减了玉肌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瘦(7)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只索:只能,只得(8)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揾:揩拭环节二:分析文理2端正好一段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明确:意象效果感情碧云天烘托气氛愁苦之情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说说“染”和“醉”的妙处。答: 明确:“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动的悲凉意境。“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

8、人的情态。4滚绣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答: 明确:意象手法感情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5.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答: 明确:(1)“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2)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二、研读课

9、文“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至“专听春雷第一声”,回答下面的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将:动词,拿(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将:介词,把(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挣揣:古今异义词,古义,争取,博得;今义,挣扎。(4)奈时间怎不悲啼时间:古今异义词,古义,眼前,眼下;今义,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环节二:分析文理7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有何作用?答: 明确:这两句写莺莺眼中的秋景,把整个离筵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景和离情融为一体,增添了无限的伤感。8上小楼一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答: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合欢”对“离

10、愁”,“成亲”对“别离”,提出相思苦比别离情更增十倍。9朝天子 这段曲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情感?答: 明确:(1)“暖溶溶的玉醅是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运用夸张、比喻、对比三种修辞,表现了莺莺内心的愁苦之情。(2)“眼面前”这一口语的使用,更增添了生动形象性。(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爱情的重视。三、研读课文“霎时间杯盘狼藉”至结束,完成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孰与:与谁,宾语前置(2)伯劳东去燕西飞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虽然

11、眼底人千里眼底:古今异义词,古义,眼中,眼前;今义,医学用语,指眼睛内部的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4)且尽生前酒一杯生前:古今异义词,古义,眼前;今义,活着的时候。(5)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扶持:古今异义词,古义,留意;今义,搀扶,扶助,护持。环节二:分析文理11一煞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是用哪些手法来创造这一艺术境界的?答: 明确:(1)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2)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心境。四、统观全文,完成以下问题。12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12、答: 明确:(1)莺莺是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痴情的女子。(2)莺莺是一个重情轻利的女子。(3)莺莺是一个对自己的爱情前景有着深深忧虑的女子。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方面王实甫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情节基础上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使其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他大胆选择,化用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从而使西厢记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被后人称为“天下夺魁”。博采众长,大胆提炼,成就了王实甫,成就了西厢记,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2从历史中积累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理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小时候就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又渡江北上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经过观摩学习,“博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3从名言中积累(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2)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朱熹(3)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刘向(4)不能用别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陶行知(5)如果你抄袭一个作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