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5144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能强化练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A兵役体制落后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C军备废驰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A从题干可以看出,清军年龄大都在22岁到59岁之间,说明清朝的兵役制度已经相当落后,因为士兵在30岁左右是最恰当的,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人数及其年龄,没有谈及其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问题,没有论及其军备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英厦门之战中,战死清军人数有9人,不能说明中英的武器装备悬殊,故D项错误。2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

2、,“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A据材料“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可知由于鸦片战争外敌入侵国体观念由国家体制转变为涉及对外国家体面,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可知是清朝官方记载而非历史学家解读,故B项错误;据所学,1840年前后仍然是清政府执政,政权没有更替,故C项错误;现代概念中国体指的是国家的性质,据材料“国家体

3、面”可知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脸面,落后于国际外交理念,故D项错误。3(2019陕西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

4、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的作用,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4(2019湖北重点中学模拟)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依所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故A项错误;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

5、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故B项正确;依所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而清政府却“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说明没有主权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强调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D项错误。5(2019山东德州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地方自主性增强D满清政府缺

6、乏现代国家观念D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地方上书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不符合近代民族国家的外交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地方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故D项正确。6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

7、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D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7(2019湖北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 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

8、使馆界”B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干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胶澳租借条约是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不含有割让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8(2019安徽蚌埠模拟)如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A版画作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

9、形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高丽的清军击败日军,且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李鸿章保船避战,故B项错误;近代战争的版画竟然使用战国时期田单火牛阵图,是战术落后的表现,故C项错误;版画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高丽战争而已,平壤战役中有没有使用火牛阵图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9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D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

10、,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部分的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都各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10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权益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B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维持的是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A

11、项错误;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是需要维持其权益,保证其在中国贸易利益,故B项正确;据材料“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可知英国只为维护本国的利益,故C项错误;据所学,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英国丧失殖民霸主地位,故D项错误。11(2019湖南永州一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12、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B据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依所学,民国的建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清政府的没落,故D项错误。12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

13、年至少应派遣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B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故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是中美两国,没有涉及美国和其他列强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

14、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

15、:“至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