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49570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报任安书节选讲义苏教必修5.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任安书(节选)(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10岁在长安求学,20岁开始漫游,足迹踏遍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入狱,翌年遭受宫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作品史记、报任安书等。评价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太史公、历史之父。所作史记被鲁迅誉为“史

2、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人物轶事司马迁:洁身与求实公元前99年,司马迁在汉武帝朝中做太史令。一天,朝廷中有个将军派人送来一件礼盒,里面放着一对世上少有的白玉璧。对象牙、珍珠、玉石等宝物从来都不屑一顾的司马迁,也忍不住把白玉璧抚摸了一下,感叹地说:“这样圆润,这样光洁,真是白璧无瑕啊!”接着他又说:“白玉璧最宝贵之处是没有斑迹污点,所以人们才说白璧无瑕。这玉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于是,司马迁嘱咐女儿把礼盒包好,交给来人带回。司马迁著史记,写到魏国历史时,听到这样一条传闻:秦在攻魏时,遭到魏的顽强抵抗,秦国就引黄河水灌进魏国都城大梁,从而淹死很多人。为了考证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亲临大

3、梁城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他沿着城垣边走边看,终于发现水淹过的痕迹,再加上其他资料的印证,终于有了秦国当年放水淹大梁城的确证,然后才在书稿上记述下来。(一)背景链接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

4、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因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司马迁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体例本纪以王朝的更替为

5、体,按年代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按年代谱来简列世系。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文化常识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2少卿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6、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3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剖符丹书: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作“剖符”;丹书,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4且西伯,伯也。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5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中国古

7、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在西汉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墨”是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劓”是割掉鼻子,“刖”是断足,“宫”是剥夺犯人生育能力:对男犯施行阉割;对女犯则用暴力打击其腹部,使其子宫脱垂,不能生育。“辟”即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黥、辜等。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一般将前者称为奴隶制五刑,后者称为封建制五刑。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的部分概括,并不代表全部刑罚制度。戮:侮辱。1积累本课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

8、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一、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太史公牛马走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2)教以慎于接物以:介词,用于:介词,在(3)推贤进士为务为:动词,当作务:事务,职责(4)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今异义词,古义,情意。今义,意志气概;志趣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今异义词,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指勤劳踏实。(5)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抱怨相:指代对方师:名词作动词,效法(6)请略陈固陋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7)幸勿为过幸:希望为:介词,因为过:责备2翻译下

9、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教以慎于接物。(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接物”本应放在“慎”的前面)译文:教导我谨慎地待人接物。(2)仆非敢如此也。(语意判断)译文:我是不敢这样做的。环节二:分析文理3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迟没有回信表示歉意。B“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是古代书信格式语,由此领起下文。“太史公”是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牛马走”是牵着牛马一起走。C“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点出了任安写信的目的:推贤进士。D司马迁给任安写信的目的是说明自己久不回信的原因,自己无法“推贤进士”,这也是有苦衷的,并借

10、此机会向朋友陈述自己的心志。解析:选BB项,牛马走: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是对自己的谦称。这里表示作者的态度十分谦恭。二、研读课文第3、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固主上所戏弄固:副词,本来(2)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3)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比:看成同一样(5)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古今异义词,古义,立身处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6)或重于泰山或:有的于:介词,比(7)用之所趋异也用:介词,因为趋:趋求(8)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

11、使受辱(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假字,同“屈”,弯曲(10)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通假字,同“贯”,套上被:遭受(11)刑不上大夫上:名词作动词,施加到身上(1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假字,同“剃”,剃去婴:绕(13)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而:连词,表修饰渐:逐渐形成的状况(14)幽于圜墙之中于:介词,在(15)见狱吏则头枪地头:名词作状语,用头枪:通假字,同“抢”,撞击(16)曷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17)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作动词,穿(18)彭越、张敖,南面称孤南面:名词作状语,面朝南(19)及罪至罔加罔:通假字,同“网”,法网(20)以稍陵迟以:连词,因此陵迟:衰颓

12、,指志气衰微(2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的原因重:对慎重殆:大概(22)念父母,顾妻子顾:顾念妻子:古今异义词,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配偶。(2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介词,被义理:正义和真理。(2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今异义词,古义,陷身;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25)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于:介词,在辞:推辞,拒绝(26)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私心:古今异义词,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个人内心,为自己打算的念头。(27)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文采:文章表:动词,显露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近乎卜祝之间。(省略句,“近乎”前

13、省略主语“先人职位”)译文:(先人职位)与卜官、祝官相近似。(2)与蝼蚁何以异?(宾语前置,宾语“何”放在介词“以”前)译文: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因为我平素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状语“于泰山”“于鸿毛”本应放在形容词“重”“轻”前面)译文: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5)且西伯,伯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况且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6)拘于羑里。(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译文:被囚禁在羑里。(7)声闻邻国。(省略句,“闻”后省略介词“于”)译文:声名播扬到邻国。(8)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激发的人则不这样。(10)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后”本应置于动词“表”前面)译文: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环节二:分析文理6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是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的一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