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48716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BC D解析:选A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2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

2、容纳量解析:选D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3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B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C“J”型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NtN0t中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解析:选D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

3、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增长;NtN0t中的含义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解析:选D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

4、验,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计数酵母菌,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解析:选C养分、空间、温度和pH等都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不需要除去溶解氧;由于培养后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易计数,因此应先稀释再计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6如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

5、0t,其中代表增长倍数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解析:选B曲线X为“J”型曲线,其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代表增长倍数;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曲线Y为“S”型曲线,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7下面两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中的b、c点都可以

6、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两条曲线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a点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中的c点;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对应图2中的d点;图1、2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点。8.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解析:选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

7、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c点时种群的增长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9.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选B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一直增加;而“S”型增长曲线,由于种内斗争和天敌数量的变化,增长速率发生改变,则图示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应为“S”型曲线。t1

8、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二、非选择题10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其主要原因是_。(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型。(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水平,因为此时_。解析:通过图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明确t1、t2两点的含义。即在t0至t1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说

9、明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2;t1至t2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至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之后,种群增长速率不变,说明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因此,对应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据此,进一步确定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实践应用中,捕捞时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以便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从而获取最大的捕鱼量。答案:(1)B(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或其他合理答案)(3)增长(4)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一、选择题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

10、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N0B1.44N0C2.2N0 D3.6N0解析:选B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tN0t,由于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2.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时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D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应处于c点解析:选C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

11、,所以c点种内斗争程度较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B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快;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4支试管

12、内的种群数量不能同时达到K值;试管内培养液体积较多,其K值大于试管的K值;试管的培养液体积与试管相等,但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多于试管,所以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4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该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KN)/K为0.50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D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

13、鱼剩余量在S5点解析:选B环境阻力对该种群增长的影响在S4点之前已经出现;(KN)/K为0.50时,该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种群为蝗虫,则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S3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蝗虫难度较大;若该种群为草鱼,则捕捞草鱼后需控制草鱼剩余量在S3点,有利于种群快速增长。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

14、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Ot3段,Nt1/Nt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一直上升;乙种群在Ot1段Nt1/Nt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当Nt1/Nt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二、非选择题6.如图为研究侵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地区调查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法。(2)若曲线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3)若曲线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数量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