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49875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历史必修一复资料汇总(注:标注页码为教材页码)专题一:古代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P5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内容: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周武王以及周公两次大分封)权力: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评价: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周王室的地位削弱了。2、宗法制

2、:P6(父系血缘定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此为宗族观念,受宗法制影响而不同于宗法制)3、皇帝制度:P9(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由来:统一六国后,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朕、诏、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只有皇帝一家仍具有宗法制之特点)。具有人治、独

3、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4、郡县制:P10(春秋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特点:垂直管理。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与宗法制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

4、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5、行省制:P13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及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6、皇权相权之争:(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word完美格式.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

5、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后为方便中书省与门下省联络沟通,两者常联署在政事堂办公,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主要指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其行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史称“二府三司”:二府为中书门下办公地点政事堂与枢密使办公地点枢密院,三司即为负责财政的官职,注意区别明朝地方之“三司”)明朝中央: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

6、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清朝设军机处:最初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军机大臣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7、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监察制度最早确立与发端。汉:汉武帝时,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最早地方监察系统。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机构。唐元:

7、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明:厂卫制度。8、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之演变)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利:打破贵族政治、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弊: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请你自行整理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过程:以秦、汉、唐、宋、元、明几朝为线索)专题二:代反侵略之路1、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的侵略(4个历史事件)与人民的反抗斗争(2个历史事件

8、):1.鸦片战争及与南京条约: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时间:1840年至1842年。结果: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的大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化视角:被动开始代化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标志着统治阶级主动代化的开始)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法国通过黄埔条约攫取在华权益。)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

9、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不满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与太天国运动有交集)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公使进京、十口通商、内地游历、舰船进江、赔偿白银)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认天条、开天津、割九龙、增赔款)3.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过程:海战:丰岛海战(标志开战)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

10、)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战:壤战役(国外)辽东战役(国内)结果: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赔款:2亿两白银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开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甲午战后,列强利用清政府国库空虚,争先恐后想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开厂设矿,修建铁路,掀起瓜分狂潮,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宰割同盟形成,妄图瓜分。民间出现排外性质的义和团运动,并为朝廷保守派所利用。过程及结果:1900年至1901年八

11、国联军发动了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加利息共是9.8亿两,分39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都城的占领地);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京津等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列强在华驻兵之开始,日本关东军、华北驻屯军在华驻军之依据)禁止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是该条约最大特点)。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1898年兴起于山东。1900年

12、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在天津,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义和团运到到达顶峰。局限性表现:扒铁路、毁电线。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6.抗日战争: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7-1938.10战略防御阶段;1938.10-1945.8相持阶段;1945.8以后反攻阶段。九一八事变:1931年,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

13、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城和卢沟桥,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之后,日军向华东和东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3个月。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西安事变和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之标志)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实现了军

14、事上的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的计划。太原会战:期间取得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在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国共合作,保卫东方马德里。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采取全面抗战(即发动群众参与抗战)路线斗争,取得型关大捷,八路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赴缅作战(国外战场):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给重庆国民政府补给之重要公路,失守之后,美军开辟驼峰航线给重庆国民政府以物资补给);为了支援在缅盟友英军。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特点: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侵华罪行包含:武力侵略、细菌战、毒气战、大屠杀、扶植代理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专题三:代求民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