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494201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校园铃声”_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利用“校园铃声”,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 刘柏槐【摘要】该课题的研究为学校构建了一套融合音乐艺术与校园日常秩序调整为一体的校园铃声系统,实现校园铃声的自动化、个性化、音乐化,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三个策略,即策略1、以“闭目法” 聆听音乐;策略2、唤起共鸣,自由感受;策略3、直观激发,自由创作。总结了“倾听动情想象理解创作”五部音乐欣赏指导法,构建了“聆听感悟表现创作”的音乐欣赏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正文】一、背景现阶段国内外有些学校也使用了“音乐铃声”上下课,但是这些学校只是天天使用一种铃声,

2、与过去一成不变的电铃声无太大区别,也没有专门立项进行深入研究。而我校设立的课题是“利用校园铃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填充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我校使用“校园铃声”是至少每周更换一首世界名曲,这些名曲都不带歌词,上下课铃声使用名曲的主题,上学放学播放全曲,而且配有适当的名曲解说词。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学生经常聆听和感受名曲,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特别是使音乐与“校园铃声”相结合,并在校园内加以推广和创新,使音乐欣赏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二、目的 通过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系统的优势和特点,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为目标;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还可以调节情绪,开拓视野,得到美的享受;并

3、体现了由激发欣赏音乐兴趣到学生主动聆听音乐的过程,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达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三、效果 (一)、“音画合壁”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表现1、在音画转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我们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来施教:我们先不急于告诉学生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在平时的音乐欣赏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边欣赏边画画;也建议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上画画时,给学生欣赏音乐,结果学生的绘画作品比以前更有创造性。 表现2、音乐欣赏借助简笔画的翅膀,培养了学

4、生的创造力 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声音。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还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欣赏中巧妙结合简笔画,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大海和小溪为例,因为这首乐曲是用钢琴和竖琴演奏,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像潺潺流水在流动,很有诗意。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

5、的音乐情绪,但对学生来说,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就引导学生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谱的方法来理解;通过听和画,学生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中,通过简笔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学生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二)、“音语合壁”把声音变成音乐表现3、唤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由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

6、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音乐教育不纯粹是音乐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上得到发展,它肩负着培养和发现其他方面的潜能。音乐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听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的表达出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像。我们不断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们的看法,从而激起孩子们“说”的欲望,达到培养自信心的目的。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们先让学生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

7、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学生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们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出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活动,在我们的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都能逐步参与其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三)、“音乐铃声”凸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铃声的乐曲选材是我校的音乐老师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如小松树快长大是上学铃,欢快的音乐把大家带进了校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上课铃开始用号角般的旋律

8、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以紧凑的节奏催促学生准备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又以舒展的旋律使学生尽快稳定情绪,三声渐弱的钟声,把学生带入课堂之中。下课铃淡淡的背景音乐由弱到强,愉快的钟声把师生从紧张地思维中拉出。接着,活泼跳跃的旋律引导学生在课间进行有趣的游戏。午间,每天播放不同的悠扬舒缓的中外名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用餐、休息。放学铃是优美的童声合唱放学歌,同学们伴着抒情的旋律唱着离开了校园,结束了一日的学校生活。(四)、“音乐铃声”让学生找到了欣赏五部法即“倾听动情想象理解创作” ,科学构建了“聆听感悟表现创作”的欣赏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课题组努力营造一个富有趣味性、音乐性和审美性的音乐欣赏氛围,使

9、学生始终置身于聆听音乐的世界中,使之入境入情、想象感悟、体验表现(创作)。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的心理过程与心理规律,以激发兴趣保持兴趣发展兴趣为动力,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构建了“聆听感悟表现创作”的欣赏模式。音乐欣赏包括欣赏性和创造性。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原有的程度来进行自由想象、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创作。 例如,在欣赏歌曲两只老虎之后,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仿编歌词。有的学生编出:“两只兔子,两只兔子,蹦蹦跳,一个采蘑菇,一个在旁玩耍,真可爱。”有的学生编得离奇,充满童趣:“两只螃蟹,两

10、只螃蟹,横着爬,一只变成石头,一只变成海螺,真奇怪。”这样学生在仿编过程中,学唱的兴致更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do re mi fa so 5个音,用不同的长短来表现可爱的动物。学生兴奋极了,自由地边唱边表现出来,有的唱着短短的do做兔子跳,有的唱着长长的mi做着老鹰飞,有的唱着短短的re 做着小猴搔首异姿一跳一跳的样子等等,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昂,乐此不彼,完全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这个“音乐铃声”马上激发了学生对歌曲创作的欲望,林惜蓉同学创作了缤纷的春天,王艳同学创作了奇妙的地球,而陈锦玲同学创作出小鸟的哭泣,

11、陈清华同学创作的绿色的春天、陈诗琪同学创作的绿色校园、陈小燕同学创作的地球之歌等。四、实践证明“音乐铃声”能大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1、我们课题组在 2007年 11月,再次对原四(1)班现六(1)班的39位学生进行实验后复查,分组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欣赏现状、能力及家庭支持等方面的情况。复查结果如下:时间常听音乐者的比例家长支持学生常听音乐的比例能说出3首名曲名称的比例能说出3位作曲家名字的比例能边欣赏边表现的学生比例2005年4月初测3264.6265340.52007年11月复测100937589.875.6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12、。利用名曲挪威舞曲做“音乐铃声”,让学生欣赏,并针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工作,在前测中我们发现只有122的学生听到这段音乐后能在音乐旋律中进行有条理的、有创造性的想象,并能体现在绘画中,及时用语言表达;341的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想象,表达较单一,缺乏创造性,537的学生感知和想象力都较缺乏。在后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已适应了这种欣赏模式。测查结果如下:学生想象力发展情况丰 富较丰富一般研究前51221434122 537研究后12293204889220结果证明,实验后学生想象能力的总体水平比实验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和家长更加支持学生平常聆听音乐;证实了利用“校园铃声”,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活动,不但能发挥学生想象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过去的电铃声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一些学生把铃声看成是考试的代名词,用优美的音乐取代了枯燥的电铃声,并在课间、午间、放学后播放中外名曲、儿童音乐,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激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又达到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参考:1、作者:周 燕在新课程下音乐欣赏活动初探;2、作者:林莺莺“闭目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3、文献参考: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 学习参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