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044756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9届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解析版)语文 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华的智慧一书 “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毫

2、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

3、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4、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

5、评张岱年主编)1. 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B. 张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C. 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D. 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B. 文章第三

6、段引用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C. 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D. 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B. 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徳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C. 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育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

7、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D. 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中国文化。【答案】1. B 2. D 3. 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

8、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9、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

10、?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

11、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

12、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

13、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C. 小说以“远山”为标题,既点明了青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含作者对青树的同情以及对大山人物命运的思考。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5. 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4. B 5. (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

14、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音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6. “转弯”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同时也推动情节,青树与老牛之间的交流便由“转弯”引出。点明青树的生活习惯,突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表现青树在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心理状况。为后面的青树心理和生活变化作铺垫。通过青树和红苗观念与生活的转变,启人思考:生活状态需要改变,思路观念需要转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图片来源于2017年11月新华网)材料二: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

15、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年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