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443592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负数认识负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

2、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

3、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第二课时负数(二)第二课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

4、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2、渗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

5、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

6、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

7、确计算。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圆柱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一个调整根据学情,我灵活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提早到第一课时完成。其实,由探索圆柱侧面的特征,到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谓顺水推舟,轻而易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的改动可以降低第二课时“圆柱表面积”的难度,给学生在“表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更多的练习时间。2、一次讨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以往知识,在课前阅读时对于圆柱的特征就已能基本掌握,通过课堂教学来看,仅在圆柱有多少条高时发生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只有1条高,也有的学生认为圆柱

8、的高只能在其侧面表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圆柱高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明确了什么是“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的含义。3、一处拓展在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纸片旋转后是一个圆柱后,我通过设问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旋转后所形成的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回答长是圆柱底面直径时,我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我又举一反三,请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个长方形换一个方向粘贴在木棒上,那么它和圆柱体又有怎样的联系?”通过拓展,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教学反思无论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或是已知底面直径、周长和高求表面积都必须经过七步计算(注:

9、平方也算为一步)。这么烦琐的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且在列式中,还必须正确选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因此解答圆柱体的表面积其实是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面积公式的一大考验。为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我在学生初次接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将教学目标仅定位于能够掌握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而不涉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即不教学例4),整节课重在夯实基础。从列式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错,可一到计算,问题还是频频凸显。即使我建议学生们制作了1100的派表,可练习六第1题需要用到192派,第2题需要用到6.25派,这些结果从派表中都无法查找到结果,必须计算。三位数乘三位数学生平时练习较少,所以极

10、易计算出错。在此,只有适当加大计算指导力度及练习密度,提升作业正确率。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第三课时教学反思学生有上一节课扎实的表面积教学作基础,这节课例4的学习显得十分轻松。在这一环节,学生共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求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几部分的面积总和?”“结果2072.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数应该约等于2070,可为什么教材中应是约等于2080?”我在此环节,将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所求问题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完例题后,运用一组选择题,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目如下:做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圆柱形水池

11、的占地面积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做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铁皮卫生纸中间硬纸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贴瓷砖的面积压路机滚筒滚动一周的面积(1)求侧面积;(2)求1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3)求底面积;(4)求2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指导练习内容较多,难以在一课时完成,所以准备再补充一节练习课。两个惊喜1、没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袁文杰)通过比的知识发现了底面积与侧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利用这一关系提高求表面积的速度。因为底面积=r2,而圆柱体的侧面积=2rh,所以S底:S侧=(rr):(2rh)=r:2h,2S底:S侧=r:h。当已知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求表面积时,如果先求出

12、圆柱体侧面积,就可用侧面积hr快速求出两个底面的面积,从而提高计算速度。2、没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江赐阳)会用课前我查找资料中所介绍的转化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推导得出新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正因为了解到这种方法,在练习中计算已知底面周长3.14米,高5米,求表面积时,全班前30名同学完成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体现出这种方法对于已知周长和高求表面积的简便之处。第四课时 圆柱的体积通过批阅作业,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正确率极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计算错误;2审题不认真,单位不统一;3、灵活解决问题时,没能

13、正确判断所求面积到底包含哪几部分。为提升正确率,所以今天补充了一节是练习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在此,想谈谈练习二的第11、19题。第11题教材只要求学生根据切面形状进行连线,其实这题应该充分利用挖掘,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练习:(1将一根高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11题第2幅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表积。第19题解决起来很繁琐,虽然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十分充

14、足的独立尝试练习时间,但在未给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全班仅4人全对,另有4人结果计算正确,但却未换算单位,正确率仅为7.4%。所以下次再教时,此题应加大指导力度。建议:先在小组内讨论“求涂油漆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然后强调单位换算,并复习平方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0000),最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第2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应主动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第四课时教学反思开放的设问结硕果因为临时换课,所以今天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第一次在学生未预习的情况下教学新课。没有预习,给学生的自主探索以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提出可以将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15、后,我请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他们除了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不变外,还有不少新发现。如“长方体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总和”(魏勉)。当学生的发现由底面积涉及到侧面积时,我根据本班学情适时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表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将圆柱体与长方体转化的探究由体积的变化引向了新的层面表面积。我将根据学情在练习课中补充相关练习:把一个高15厘米的圆柱体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90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今天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升,但全班有4名学生将圆柱体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列式全错,因此要加强辨析指导。自从让学生“创造”圆柱体表面积的另类推导方法及公式以来,孩子们探索并“创造”新公式的热情不断高涨。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给学生上课,但他们仍旧将自己的新发现用纸条记录了下来送到我的手中。创新(一)圆柱体侧面积:圆柱体的体积=(2rh) :(rrh)=2:r。(发现者:沈洪鑫)创新(二)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侧面积2r(发现者:兰晟)根据这一发现,能够有效提高已知半径和侧面积求体积或已知体积求侧面积的习题。如:一根圆柱形木头的侧面积是3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