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20435219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缘”等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了解古诗大意。学会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把时所写的画面描绘出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默写题西林壁。随诗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铺”的妙处。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暮江吟一、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

2、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破诗体,解诗题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诗句,把生字圈出来,并想想这是一首什么诗体的诗?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杂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通过对一事一物的吟诵来表达内心的情思。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时候的途中写的。)2.齐读课题,并思考: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 3.指导学生“吟”的读音和书写。 (“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左边是“今”不是“令”。) 过渡: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诗人傍晚在江边吟诵,前面老师已经说过,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

3、史的时候的途中写的,那么此刻夕阳快要落山,天快黑了,难道诗人不着急赶路吗?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诗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诗歌的学习。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古诗,边听边想想:听了录音你整体感觉如何?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过渡:多美的诗啊,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诗文。 2.自读诗句,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大家在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第三遍划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检查自读效果。大家刚才听了录音范读,老师也给你们时间自己读,也让你们自己划了诗的节奏,相信大家读得很好了,谁来说说这首诗该用什么读法?(指名几个学生按照

4、自己的画的节奏来读) 4.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四、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默读诗文,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并借助注解自己理解诗句意思。过渡:同学们学习真认真,在理解诗句中有什么困难的吗?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请大家齐读这两句诗。这两句有哪些词你不理解的?“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

5、上?(学生自然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诗是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主要写那些景物?(板书:残阳、江水) 请学生默读第一句诗,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字) 那么“铺”好在哪里?我们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的很好,老师也以为“铺”用的好,它不仅形象地表达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照在江面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和平缓,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由“铺”与 “照”“射”“洒”几个字的对比,我们快要知道古人用字的上面是非常讲究的,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向古人学习。)

6、 (2)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请齐读这两句诗。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这两句诗有哪些词你们不理解的?“可怜”“似”在诗文中是什么意思?请默读第三四句,然后找出能表达诗人心情的词,(学生自然找到“可怜”,“可怜”在诗中表示可爱的意思。) 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创设情景:根据“可怜”所表达的意思和诗句的意象展开想象: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什么?根据学生的描述自己的画面,老师出示与学生描述相符的“新月初升“图,最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把诗的前两句有感情的读出来。五

7、、引导整体,体会情感同学们,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介绍说暮江吟是作者被迫离开朝廷后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既然是被迫,那么他离开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而在途中遇到这样的景物他停下来并为之赋诗,你们觉得此刻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的?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江边“残阳“月”“露珠”等景物吟诵,表达了自已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六、作业展开想象,用你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景物写成描写景物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出示六色方柱体,用魔方即可)请同学

8、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生:红!蓝!绿!白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题西林壁(

9、板书课题、作者:苏轼)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三、初读课文,感知美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请学生范读。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四、分组自学,理解美根据我们以前学习

10、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探究诗意(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橫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l.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

11、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生接:横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

12、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六、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

13、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一一近,高一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14、真面目。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七、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绘画,并向大家展示。第三课时:雪梅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2.板

15、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2.认读标拼音的字。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5.去掉拼音指名读。6.当小老师领读。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8.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9.男女生接读。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11.齐读。12.背读。13.领背。14.同桌互背。15.齐背。三、品诗句,悟道理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2.一起说诗意。(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2)梅须逊雪三分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