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20432356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50-201903141348241364713.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语文中考模拟卷一、(30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原创】A万里长城横亘(gng)在大漠戈壁之中,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城墙与关隘(y)烙下了刀光剑影的印痕,它的堡寨与楼台,见证着王朝的兴盛与更替。B泰山气势磅礴,爬山的人接踵(zhng)而至,有的游客爬了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y)吁。C我还顺着人们远跳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ch)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yng)照雪山,真让人目炫神迷啊。D潮水前呼后拥地向岸边涌(yng)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潮水退去后,空中弥(m)漫着薄薄的雾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原创】我们

2、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正在严重侵犯我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垃圾分类也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变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经过高温烧毁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

3、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2文段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侵害 B改变 C 焚烧 D束手无策3文段中画线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原创】 A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B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以不畏劳苦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的高峰攀登。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她拍摄完这部

4、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原创】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 B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垂髫”指小孩,“古稀”意为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D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6古诗文名句填空。(6分)【原创】 (1) 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某电视剧中一情节讲到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虏,民族英雄于谦“ , ”坚守京师,

5、解除了京师之围。(选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 (4)在巴西国会演讲中,展望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他引用了一句诗“ , ”诗句情境恢弘壮阔,与中巴目前宽广的合作前景十分契合。(选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句子)7名著阅读。(5分) (1)在横线上填与名著内容概述相应的书名(范围为指定名著阅读书目)。2分【原创】 中作者说,“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文学的忠诚”。 中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老实、健壮,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变成行尸走肉的悲惨底层人民形象。 (2)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遇见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时时推动着故事情节

6、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物的命运。请任选下列的一组人物,先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和相关情节,再写出他们的遇见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3分)【根据中考优选模拟卷综合测试卷第六题改编】A祥子和虎妞 B阿龙纳斯和尼摩船长 C简爱和罗切斯特8根据语境,完成任务。(5分)【原创】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限80字以内)材料一: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材料二: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材料三:练习书法最

7、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材料四: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材料五: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二、(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一) 别踩疼了雪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

8、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

9、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

10、的方式怀念着母亲。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2分)【原创】10、品读句子,赏析语言。【原创】分别品味第段和第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选文第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11、联系全文,

11、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分)【原创】12、第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5分)【原创】(二)“全球变冷”不是“全球变暖”?坎昆大会开幕,挟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余威,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是一天热似一天。不过,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一种声音也在不断蔓延: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

12、,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这确实是“反全球变暖论者”经常提及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曾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全球变暖”倒成了主流理论。既然“全球变冷”都消失了,那“全球变暖”早晚也会消失。事实果真如此吗?20世纪7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当时科学界认识到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全球变冷:大气中大量的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它们会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全球变冷。另外,地球轨道周期性的缓慢变化通过改变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及公转轨道的形状,从而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及

13、其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气候。当时的科学家推论,接下来全球会逐步向冰期迈进。因此,有的科学家就提出了“全球变冷”的猜想。当然,地球轨道的变化如此缓慢,大家认为相对短时期的“全球变冷”主要是由气溶胶所致。不过,“全球变冷”在当年也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猜想。当时科学界对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非常清楚,并且早就意识到二氧化碳会加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不过,因为缺乏数据,科学家很难确定气溶胶的“致冷效果”到底会有多强,所以也很难确定到底是“致冷效果”更明显还是“温室效应”更明显。当时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接照当时的理解还不足以做出最终判断。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

14、报告就明确提到当时科学界还不能确定将来气侯会怎么变。不过,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这个当时尚无定论的话题之所以会得到大众的重视,被今天的怀疑论者当作“当年的主流”,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功不可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新闻周刊在1975年的报道。在报道中,“全球变冷”的概念被以极其骇人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造成这一概念的大流行。有趣的是直到2006年,新闻周刊发了一篇勘误,提到这篇老文章的结论是不准确的。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和“全球变暖”是在科学家对气候科学理解还不够深刻时对未来气候走向的两种猜想。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科学家对于气溶胶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结论表明其致冷效果要小于温室气体的升温效果。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综合这些考虑,“全球变冷”这种猜想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13说说文章第段的作用?(3分)【根据八上优学卷卷通专题九第6题改编】14.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请概括回答。(4分)【根据八上优学卷卷通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