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042546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查板块知识点清单掌握情况语言应用模块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018取消字音字形,但是成语、词语辨析依然有2、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快速判定法:主干看搭配残缺,看并列名词,看并列动词,看否定,看介词,看数量词,看关联词,看两面词,看和字短语论述类文本阅读(可以看试卷的5-7题)重点考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三个小考点。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了解高考命题设置的干扰类型和设置干扰项的方法 做到耐心、细心文言文阅读板块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建议:回归教材1-5文言课文)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2、文中的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可以看知识清单,默写义项;同时回归教材1-5文言课文)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翻译得分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直译,字字落实,通顺无语病)5、断句,明大意,抓标志,6、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7、归纳内容要求,概括中心思想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板块考查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要特别问到

3、,才回答此点;尤其要注意的描写手法,如动静、视听、声色、远近、虚实、白描;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4、基本题型及答法:审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结合分析)怎么样(效果,情感)现代文阅读板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

4、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如“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

5、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词语和说法:如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等等专题部分:专题一 散文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二、照应:首尾、

6、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三、过渡(承上启下)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一)、文首1、结构和思路:点明主旨,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2、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二)、文中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特殊表现手法:(三)、文末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点,深化主旨,表达作

7、者的情感或观点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特殊表现手法:第二节:概括段意、主题一、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二、归纳文章主旨:1、解读题目法;2分析首尾法;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第三节:体会语句含义一、理解含蓄句 二、理解主旨句1、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3、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5、从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第四节:鉴赏形象、技巧一、人物形象1、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2、形式上(结构)的作用3、注意艺术手法4、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二、物象作用1、形象特征(外在、内在)2、其他内同人

8、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1、记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2、描写、描写的技巧: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虚实、正侧借助修辞描写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写景的角度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等(绘声绘色、绘形绘色)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

9、联想、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三、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垫等五、语言考查角度语言特点与风格三维p204第五节:探究与综合性选择题三维p207-210专题二 小说第一节:把握故事情节一、情节概括1、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以线索为中心概括3、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二、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

10、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

11、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

12、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三“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1解答思路(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2

13、常用答题模式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三、线索的作用(或题目的作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上的作用第二节:分析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2、社会环境: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揭示小说主题暗示小说结局第三节:鉴赏小说形象一、答题模式: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注意身份地位)。列举事例说明,或者是 .(事件),说明。注意是“形象特点”还是考查“形象”,是“概括”还是“赏析、分析、说明”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14、的5个思维角度(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3)从分析情节入手。(4)从分析环境入手。(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二、人物刻画的作用1、手法:正面描写:肖像、行动、细节、语言、心理侧面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烘托,人物反衬(显示两方面完全相反的内容,但都要说)2、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烘托)了的人物形象;表现或揭示主题;为下文做铺垫等在故事情节上的作用;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三、小说的主人公:贯穿始终;矛盾冲突的中心;与小说主题相关;可不止一人分析“人物的作用”运用“三考虑”思维,找准答题切入点。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