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413743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_蛋白质的乳化性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可编辑文献综述蛋白乳化性质的研究摘要:乳化性质是蛋白质的一项重要功能性质,包括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本文主要通过对蛋白乳化性质的介绍,综述了其测定方法、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物化因素对乳化性的影响。关键词:蛋白质 乳化性 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 1 前言乳化性质(Emulsibility)是蛋白质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性质,是指油品和水形成乳状液的能力,包括乳化活性(Emulsifying Properties)和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 stability)两个方面。乳化活性是指蛋白质在促进油水混合时,单位质量的蛋白质(g)能够稳定的油水界面的面积(m2);乳化稳定性是指蛋白质维持油水混

2、合不分离的乳化特性对外界条件的抗应变能力。 蛋白质乳化性是指蛋白质能使油与水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而起乳化剂的作用1。2 乳化性质的测定方法2.1 乳化活性的测定方法2.1.1 分光光度法阮诗丰2等人采用722S型分光光度计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进行了测定。课题中具体的试验方法如下:用微量取样器取出底部的乳状液50L,用0.1%(W/V)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稀释到一定倍数后放入比色皿中,以相同的SDS溶液作参比液,立即测定其在500nm处的吸光度A。根据赵国华等3的方法进行简化,乳化活性EA用零时刻的吸光度来表征:EA=A0或用乳化活性指数,即每克蛋白质的乳化面积来表示4:式中:C:溶液中样

3、品蛋白质浓度;:油相体积分数;N:稀释倍数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多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每种测定均重复多次,计算结果的标准方差(SD:Standard deviation)和变异系数(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来反映此测定方法重复性。邓塔5等人在研究大豆蛋白乳化性质的课题中,以脱脂大豆粉为实验对象,取一定体积质量分数为2.0%的蛋白质溶液,加入同体积的大豆色拉油,以6400r/min的速度高速搅拌2min,之后在0min取样100,以0.1%(w/v)SDS(十二烷基磺酸钠,pH=7.0)稀释50倍,以SDS溶液为空白,测定500nm处的吸光度值,以0min的吸光

4、度值表示乳化性(EA)。2.1.2 电导法 称取一定量的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后使蛋白质溶液浓度在0.3 %0.5%( w/v),10000 r/min 高速搅拌,同时用蠕动泵以4.0 mL/min的速度匀速向其中滴加大豆色拉油,用雷磁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电导值数据,当电导值发生突变时,停止加油,记录耗油量 Vk。测定不同质量的蛋白质乳化油脂的量,通过多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蛋白质的乳化能力 EC6:Y=aX+b 其中 Y:总耗油量Vk(mL) X:蛋白质量M(g) A:该种蛋白质的EC(mL/g)2.2 乳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2.2.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测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原理是乳化性越好,颗

5、粒越小,吸光度越小;乳化稳定性越好,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越小,也即是粒径变化不大。 高丽7等人对大豆蛋白乳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课题中以优质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具体方法如下:将豆乳用蒸馏水稀释28倍,用离心机以4000r/min离心5min,于785nm波长下测定离心前后的吸光度A。用下式计算豆奶的稳定性RA2/A1式中,R为稳定性系数;A2为离心后的吸光度;A1为离心前的吸光度。R1,R值越大,说明豆乳的稳定性越好。 管军军8等人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吸光值比K可较好地表示乳化稳定性。取9 mL0.1%(W/V)待测

6、样品蛋白液(样品蛋白溶于0.2 mol/L、pH7.0磷酸缓冲液中),加入3 mL大豆色拉油,在10 000 r/min,25下搅拌1 min,分别在搅拌后0 min、5 min取样。以0.1%(W/V)SDS(pH7.0)稀释50倍,测定在500 nm处的吸光值,以SDS溶液为空白,以0时刻的吸光值表示乳化性(EA)。乳化稳定性(ES)用乳化稳定指数(ESI)表示:式中:A00时刻的吸光值; T时间差,min; AT内的吸光值差上式可写成:式中:Att时刻的吸光值。 令K=At/A0,则当T一定时,K与ESI成正比关系。为了避免计算时出现A为0及负值,我们引进吸光值比K来描述乳化稳定性,这里

7、K=A5/A0(A5为t=5 min时的吸光值)。顾楠9等人在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实验课题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乳化稳定和乳化活性。具体方法如下:取一定量的鹰嘴豆分离蛋白溶于100mL的蒸馏水( 或一定离子强度的盐溶液) 中,调节所需的pH,量取一定体积的大豆色拉油于蛋白溶液,以10000r/min的速度高速搅拌 2min,制成白色乳状液。分别在0min和15min时取0.5ml乳状液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0.1%(w/v)SDS(pH7.0)溶液定容并摇匀,以0.1%SDS溶液作空白,在5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A,其中0min时吸光度A0表示为乳化活性EA,乳

8、化稳定性用ES表示:式中:A0:乳化液在0min时的吸光值;;A15:乳化液在静置15min后的吸光值。 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EA(乳化活性)和ESI(乳化稳定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光度测定值范围,一般应在0.2000.800之间。2.2.2 离心法 配制 1 %(w/v) 的蛋白质溶液,用 0.1 mol/L 的氢氧化钠调至 pH7.0,取一定体积的蛋白质溶液和同体积的大豆色拉油混合,以 10000 r/min 的速度高速搅拌1 min,所得乳状液移3支10 mL 的离心管中,在70 的水浴中恒温25 min,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然后在2000 r/min的速度下离心10 min,根据乳化

9、层体积计算乳化稳定性6。2.2.3 混浊度法 张根生10等人在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中采用混浊度法对蛋白乳化性进行测定。在0.2mol/L、pH7.0磷酸钠缓冲液中配制 1%大豆分离蛋白溶液(W/V),加入大豆色拉油 0.025L/L,均质后形成均匀的乳化液。分别在0min 和10min 取1ml 新制备的乳化液,加99ml 蒸馏水稀释100 倍,然后取1ml 被稀释的乳化液加入到39ml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1g/kg)稀释40倍,最终稀释度为4000倍。将最后溶液在500nm下测定吸光值(测定9次取平均值)。EAI和ESI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ESI 乳化稳定性(min): A

10、0均质后迅速被稀释的乳化液的吸光值; A10乳化液在静止10min 后的吸光值; t时间(本实验是10min) 式中,EAI 乳化活性(ml/g); T=2.303; C乳化液形成前蛋白质水溶液中蛋白浓度(g/ml); 乳化液中油的体积分数(本实验是0.025);稀释倍数是 40003 不同物化因素对乳化性质的影响3.1 pH值 顾楠9等人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时,采用不同pH值梯度对其进行测定。pH值范围选定为3、5、7、9、11,分别测量在不同pH处理过后的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如下:图1 pH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在图中很明显的看出pH为5时,蛋白溶解度最

11、小,即鹰嘴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此时蛋白溶解度最差,表面电荷为零,亲水能力下降,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蛋白含量减少,故乳化活性降低;在静置的过程中,由于不存在静电排斥作用,蛋白质进一步在油-水界面重排乳化,同时在油-水界面堆积促进了高弹性膜的形成,阻止油滴聚集上浮从而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pH从等电点向两侧变化,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蛋白质向油-水界面扩张能力增强,界面面积增大,乳化活力又开始增强,乳化稳定性又逐渐下降。邓塔5等人在研究大豆乳化性质的课题中,采用不同梯度的pH值对大豆蛋白粉进行处理,加热温度为60下,采用1mol/L的盐酸调节大豆蛋白溶液的pH,范围为2.0-6.0,处理30min,

12、测定其乳化性。结果如图:在此反应温度下,随着酸处理pH降低,大豆蛋白的溶解性降低,经酸处理时11S和7S发生变性,其中11S基本是全部变性,而7S是部分变性。变性蛋白在高温下运动加剧而发生聚集,使蛋白质分子疏水性/亲水性比值降低,减少油表面结合,影响蛋白质乳化性。同时蛋白质分子柔韧性降低,在界面不能迅速展开,影响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在一定浓度下的大豆蛋白溶液随pH升高,发生羧基去质子化,电荷排布改变,有利于乳化性的提高。图1 pH值对乳化性的影响3.2 含油量顾楠9等人在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时,设置不同梯度的含油量,分别为10、15、20、25、30mL,测定其乳化活性和乳化

13、稳定性,结果如下:图2 加油量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因为蛋白质是油和水的两亲物质,可自发地迁移至油-水界面,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稳定的乳状液,随着加油量的增加,所形成的界面面积增大,因而乳化活力增大;而且随着加油量的增加,乳化稳定性呈现减小的趋势,因为当油含量增高时,乳状液油滴形成的保护膜较薄,导致蛋白质相互聚集下沉或油滴相互聚集上浮,从而使乳状液失去稳定性,故乳状液的稳定性随油量的增加而降低。3.3 离子浓度 顾楠9等人在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时,选用不同梯度的离子浓度,分别为0.1、0.2、0.4、0.6、0.8mol/L的NaCl溶液,测定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

14、果如下: 盐浓度可以对蛋白表面疏水性和结构产生影响。在低盐浓度时,溶液中的Na+通过离子键吸附在蛋白质表面,中和蛋白质表面的负电荷,使蛋白质的亲水性降低,疏水性增强,造成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形成更加刚性的结构,使蛋白质的溶解性降低,从而使扩散到油-水体系中的蛋白质减少,界面面积减少,乳化活力下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更多的Na+吸附至蛋白质表面,使蛋白质的亲水性增加,蛋白质分子溶剂化,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增大,从而使扩散到油-水体系中的蛋白质增多,界面面积增大,乳化活力上升。图3 NaCl浓度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邓塔5等人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改性后(加热温度为50、

15、pH=6.0、加热时间为60min)的大豆蛋白,分别向5份40mL2.0%的大豆蛋白溶液中添加不同剂量的NaCl,形成0.5%、1.0%、1.5%、2.0%、3.0%系列浓度。不同浓度的Na+对改性大豆蛋白乳化性影响见图4:适当浓度的Na+形成水合盐与蛋白质分子上带电基团微结合,提高了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促进大豆蛋白溶解度增加和改善分子柔韧性,使其表面活性得到充分展示。图4 Na+对改性蛋白乳化性的影响4 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4.1 微波处理对蛋白质乳化性质的影响顾楠9等人对鹰嘴豆分离蛋白应用不同处理方式,并研究了这些处理方式对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课题中取100ml浓度为0.5%(w/v)的蛋白质溶液,用 0.5mol/L的NaOH调节pH为7.0,然后置于微波炉中处理,微波炉功率为800w,处理时间分别为0、20、40、6080、100s,处理完后加入20mL大豆色拉油,高速搅拌后根据2.2.1中所述方法测定EA和ES。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整体趋势呈增加后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