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041129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稿)二三年十一月前 言生态省是指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省份。它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富裕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经济体系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

2、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最终实现循环型社会的理想,并将人类活动纳入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山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源、环境及生态现状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将难以为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提出“规划生态省建设,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

3、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因此,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应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省计委、省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吸收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各地区、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目 录前 言 I一、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条件 1(一)优势条件 1(二)制约因素 4(三)形势与任务 6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9(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二)建设目标

4、 10(三)建设指标体系 13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13(一)生态功能分区 13(二)重点保护区域 19四、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23(一)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23(二)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29(三)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32(四)建设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33(五)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 36(六)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38五、生态省建设重点项目 40(一)结构调整 41(二)水资源优化配置 42(三)国土绿化 43(四)污染防治 45(五)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 46(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7(七)生态保护与建设 48(八

5、)生态农业 50(九)海洋生态 51(十)监管能力建设 52六、主要保障措施 53(一)组织保障 53(二)法制保障 54(三)政策保障 54(四)科技保障 56(五)社会保障 57(六)监管能力保障 58附件1: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指标表 60附件2:山东省生态功能分区图 63附件3: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64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

6、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优势条件 1.优越的地域位置,明显的区位优势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南北经济链条中,在未来沿黄腹地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可以加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利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争取海外投资,通过便利的海上交通发展同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利用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良好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

7、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经济外向度、开放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已经具备了建设生态省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 3.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文环境 山东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发掘儒家思想精华,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同时,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

8、新”的良好人文环境,这些都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实在的工作基础,有益的示范经验 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48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6个县(市)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9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其中日照市已被省环保局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市,日照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启动了先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潍坊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同时被省环保局列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示范单位。2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或

9、ISO14001认证。这都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提供了有益的示范经验。 5.可靠的组织保障,良好的社会氛围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省人大设立了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山东省创立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三个一把手抓环保的工作经验,落实了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和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各级各部门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

10、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建设生态省的良好社会氛围。 6.典型的生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具有典型的暖温带生物区系特点,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海岸潮间带、海洋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位于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具有世界上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由于濒临海洋,处于南北交错地区,兼具温带与亚热带生物区系特点,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全省高等植物31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500余种。同时,山东省的农牧渔业种质资源也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二)制约因素 1.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全省水

11、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3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生态用水无法保证。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1.27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综合防护效能差,人均林地面积0.39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特别是生态防护林,人均不足0.1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矿产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逐步下降。 2.环境污染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造纸、酿造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电力燃煤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建材行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76.7

12、%、58.6%和85.6%。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有8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污染严重。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偏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扩大,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近海污染严重,轻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分别占18.6%和13.4%。 3.生态环境脆弱 森林覆盖率低,只有18.8%,且结构不合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低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5%,土地风沙化面积已达1250万亩。生物多样

13、性锐减,现有120多种高等植物、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处于受威胁和濒危状态,生境破碎并呈整体恶化趋势,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安全威胁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水位埋深大于6米的平原超采区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120平方公里。生态破坏严重,矿区地面塌陷面积达332平方公里,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 4.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全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付出

14、了过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将难以解决。 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城镇特色不突出,功能不配套,环境差,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0.3%,仍有近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城市垃圾处理率77.7%,但处理标准普遍较低,垃圾围城和二次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集中供热率仅为31%,仍有69%的居民采用燃煤、小锅炉等取暖。城市燃气普及率93.2%,但瓶装液化气仍占一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

15、盖率33%,人均公共绿地4.99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4平方米。 6.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全省总人口9082万人,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十五”至2020年,全省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构成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形势与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转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正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扩大,山东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与日、韩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环黄海经济圈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加强。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山东省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未来20年,山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翻两番,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