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404194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4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全(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可编辑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今,假設連詞“假如”。 非,非难、责备。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斷句常見活用法:解釋原因。這裡是它的譯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鷄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攘,竊取。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甚,超過、勝過v.。 愈,更加,程度加深。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厩, 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鷄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茲,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欄,牢 亏:使动用法,

2、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扡,同拕、拖。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從而譽之,連詞“而”連接兩個動詞。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說往,若,假設連詞;往,此處是推論下去,當是從“去”引申的用法。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當此,對此。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

3、言以遗後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 情, 誠、实在。肯定語氣副詞。情、誠,音近通用。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連詞,因此。 其言,指攻國之言論。以,連詞。 夫奚說,究竟怎麽解釋。奚,疑問代詞作狀語。“夫”指示代詞,在疑問代詞前面有強調疑問代詞的作用,有“究竟” 的含義。 書, “箸(著)也,从聿者聲。” 記載。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少,稍微,此處指程度。表示數量:多寡見於論語、左傳。 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辯,通辨。以,動詞,認爲,以爲 嘗,後來寫作嚐,从旨尚聲。或从甘作“甞”。借

4、作”曾經”字,本義加口。 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以,介詞,組成的介詞結構作“爲”的狀語。二、胠箧1、文章重点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為(1):介詞。 探:掏。 囊:口袋。探囊:把手伸進袋子裏竊取財物。 發:開。匱,後寫作柜。發匱:即打開櫃子。 為守備:預先作好防備。為(2):動詞。 將要對開箱子掏口袋撬櫃子的盜賊預先作好防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攝:提起,牽引。引申為勒緊、捆緊。 緘,封閉牢固,或指以針線縫牢。滕,用繩子束緊, 固: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弄結實。扃鐍:扃為門窗的插關,用以從裏面把門窗关牢。鐍,為箱櫃用以加鎖的鈕環。 就一定要收斂封牢紮緊口袋

5、,把門窗箱櫃關鎖牢固,這是世俗所說的聰明的辦法。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而:然:代詞,這樣。而:連詞,但是。 負:會意字。用背或用肩背東西,用身子馱東西,即背負。 揭:舉、持。可解作用肩扛或用手提。 趨:快步疾走。唯:只。恐:擔心。 可是大盜來了,則背起櫃子、提起箱子、擔起口袋,快步離去,唯恐縫牢、束緊、關緊、閉鎖的不牢固。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然則:這樣,那麼。 鄉:通“嚮”,從前。 不乃也,不就是嗎? 這樣那麼,從前所說的聰明人,他們的作法不就是為大盜積聚財物嗎?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川竭而谷虛:山間河流乾涸,溪谷也隨之變得空虛。

6、 川:山泉流出後尚未注入谷中叫川。 竭:幹。夷:平。 淵:山谷。實:滿。 河流乾涸了,溪谷隨之空虛;山丘鏟平了,山谷隨之被填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無故:太平無事。 莊子認為:天下沒有了聖人,也就沒有了仁義禮法,沒有貪欲爭競之心,人入恬淡無為,按自性生活,從而根本上消除盜賊滋生的條件。 聖人死去了,那大盜就不再興起,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聖人不死絕,大盜就不會没有。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雖:即使。重: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也就是重視聖人之法。 是:代詞,這樣,指“重聖人”。 利,名詞用作使動。重利,厚利,使得有厚利,使

7、盜跖得厚利。 即使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憑這來治理天下,那這就是使蹠一類大盜獲得重利。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 斛:十斗為斛。為之斗斛:給天下的人制定斗斛。這是雙賓語結構。 以;連詞。量:動詞,用斗斛衡量。 之:代詞,指被量之物。與:介詞,連。之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斗斛用來計量多少,於是連同斗斛一起偷了來。使斗斛徒有虛名,並利用斗斛騙人的現象。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符:古代君主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 璽:印。 信之:使天下人相信;使動用法,之;代詞,代天下人。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符璽來使天下人來印證真假,於是連同符璽一起偷了來。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仁義:指仁

8、義之道。矯:糾正。 給天下百姓制定仁義之道來糾正錯誤,於是連同仁義一起偷了來。何以知其然邪? 何以:即以何,代詞“何”做介詞“ 以”的賓語前置。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 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彼:指示代詞,那。鈎:腰帶環,比喻不值錢的小物件。 那些偷竊腰帶環等不值錢物件的小賊,捉住了要被誅殺,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成了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存焉:在於此。焉:合音詞。 諸侯之家,仁義就在那裏。這句是說有強權者,就有道理。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是:此,代詞。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仁義聖知了嗎?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逐:追隨。 揭諸

9、侯,居於諸侯之位。諸侯作居的補語。揭:舉,抬高。 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這是一個較長的名詞性短語。 雖:連詞,即使。 勸:勸止。鉞:大斧。古時處死犯人,多用斧鉞砍頭。 斧鉞之威,就是用殺頭來威懾。 所以那些追隨於大盜之後,把自己抬舉為諸侯,竊取了鬥斛、權衡、符印來謀利的人,即使用高官顯爵的賞賜也不能勸止他們,縱然有砍頭重刑的威懾也不能禁止他們。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重利盜跖:使盜跖獲得重利。 如此使盜跖一類大盜獲得重利卻不能使他們被屢禁,這就是聖人的過錯啊。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有作用的東西,特指權勢禁令,仁義聖知。 不

10、可以示人:不能拿出來給人看,也就是根本沒有什麼方法的無為而治。 所以說:“魚兒不可以脫離深淵,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方法不能顯示給人看。”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彼;指示代詞,那。明:明示。 絕:斷絕。知:後寫作“智”。聖為聰明通達,知為智慧。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智慧,使人反樸歸真,回到物我同一的混沌狀態。 那些聖人,就是治理天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來明示給天下人的原因。因此,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才智,大盜就可休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擿(zh),投擲、丟棄之意。 丟棄玉器、毀壞珠寶,小盜也不再興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 樸鄙:朴為淳樸無欲,鄙為渾然無知。 焚燒符

11、信、打碎印章,而民無知無欲、返樸歸真;掊鬥折衡,而民不爭; 掊,打破。 打破斗斛、毁折权衡,而民没有争心; 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殚:尽。残:毁坏。 尽数毁弃天下之圣人之法,而民始可以参与议论。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 擢:疑或为搅,搅乱也。 鑠:銷毀、毀壞。 人含其聪:人人都能保存其天性的聪慧。 搅乱六律分别,销毁竽瑟等乐器,堵塞师旷一类乐师之耳,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的聪慧;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花纹。 胶:粘台。 离朱:又名离娄,一位古代目力极好的人,传说他能于百步之外辨清秋毫之末。 明:视力 抹掉

12、彩色花纹,散乱五色,粘合离朱一类明目人的眼睛,而天下人才能含有其好视力;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攦:折断。 毁弃曲尺绳墨与圆规矩尺,折断工倕一类巧匠之手指,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巧。故曰:大巧若拙。 拙,笨拙、无技艺。 所以说,“最大的精巧反如同笨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削:除去。 钳:闭。 攘弃:排除,舍弃。 除去曾参、史鳅之类忠孝德行,封住杨朱、墨翟之类善辩之口,舍弃仁义,而天下人的德行才能达到与大道同一的境界。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鑠矣;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带累,使受害。 人们能含藏其明,天下就不会消散了;

13、人们能含藏其聪,天下就不会遭连累而受害;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僻,邪僻,邪恶。 人们能含藏其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爚:火光。 爚乱:以其光耀使人迷乱。法:法则、规矩之类。 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这类人,都是建树其所得于外,并以之迷乱天下人心,他们所创立之法是无用的。三、察传1、文章重点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察,复核,调查之义。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过,过错,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而,连

14、词,如果。审,本为详细,仔细义,引申之,则有详究、细察义。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噽p,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 孰-熟 孰的本义指食物熟,后来引申指植物果实、种子成熟。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表示谁、什么。 其於人必验之以理。 “其”,代词,指代上文的“言”,即传闻的言辞。“於人”是介宾短语,和“其”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作分句的主语。 “其於人”,意思是“传闻的言辞是关于人的”。 全句译出来是:凡是听到传闻的言辞,一定要仔细分析辨别,这种言辞涉及到人的,必须用常情事理去检验它。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草莽:等於说草野,指民间。 通:调和。重黎又欲益求人, 益:“溢”。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精:精华。 节:关键。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故唯圣人为能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