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040176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段考试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 形成了家因一体的社会架构【答案】D【解析】据材料“纵剖面看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

2、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的现象,说明西周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故D项正确;“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不是西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故B项错误;西周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

3、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 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 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C. 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无法说明“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的原因,A错误;分封制使贵族内部有了更加细致的等级划分,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B正确;世袭制使贵族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排斥了平民参与政治,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C错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了王权,这与贵族内部

4、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结合所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3.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

5、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4.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

6、“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

7、】【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不能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故排除B项;秦代的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地区,而非仅仅是在边远地区,故排除C项。根据“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故选D。【点睛】郡县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行政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割据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的地方独立性增强,所以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却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更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6.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

8、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A. 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B. 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C. 系统考核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D. 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答案】A【解析】【详解】“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转变了高门政治基础,“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注重选贤,故A正确;材料虽然提到了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但不能说明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考核中央官吏的标准,故C错误;材料“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提及考试方法,故

9、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联系所学汉朝的选官制度分析解答。7.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下有六部去分工。下列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散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B.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的政治制度D. 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调整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关系,B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正确。该制度被以后历朝基本沿袭,C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D正确。8. 史学家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 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答案】B【解析】A与材料“其权不操于君”的意思不符,排除A;材料认为皇帝和百官各司其职,君主并非大权独揽,百官也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选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以秦朝实行郡县制度为标志,排除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未出现君臣共治的特点,排除D。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

11、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北宋御史行使监察职能,对皇帝负责,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弹劾宰相次数增多,说明了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C正确。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相权开始衰落,B错误。北宋时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错误。10.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以监察为主要职能开始于

12、汉武帝时期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专门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当时设立的是13个监察区域,正确。刺史不是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负责监察,排除,选择D项正确。【点睛】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1.明代嘉靖中期,官员“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六部尚书)矣”。这表明当时A. 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B

13、. 内阁严重威胁皇权C. 内阁与六部互相牵制D. 内阁官员权势很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六部在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地位高,而内阁可以压制六部,这表明内阁官员权势较高,故D项正确。内阁与六部不是隶属关系,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皇权的相关信息,内阁事实上并不能威胁皇权,故排除B。材料不能看出互相制约,只能看出内阁对六部的压制,故排除 C。12.道光皇帝于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道光皇帝与英方妥协议和B. 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

14、架子C. 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 此密谕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不是道光帝屈膝投降割让香港。其畏敌妥协也是封建腐朽的表现。13.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A.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B.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C. 清朝官员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D.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答案】B【解析】【详解】南京条约提出协定关说,英国进口中国市场关税要和中国协定,B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政局并不是稳定,A

15、错误。清朝官员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恼火,C错误。南京条约中之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D错误。14.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 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B.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 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D. 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答案】C【解析】联系南京条约的附件可知,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要求在华外人的一切诉讼,均由本国领事办理,这为列强在中国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护,使他们有恃无恐,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15.1894年申报写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复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A. 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B. 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C. 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D. 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答案】C【解析】【详解】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