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373242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分)1.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A. 实行依法治国B. 百官胆小怕事C. 皇帝独裁专断D. 行政机构缺失【答案】C【解析】皇帝独裁,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反映出秦朝皇帝独裁专断。故答案为C项。“上乐以刑杀为威”不能说明实行依法治国,排除A项;“百官胆小怕事”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B项;“行政机构缺失”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臧荼、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 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B. 导致汉王朝陷人混乱并短期而亡C. 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D. 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答案】C【解析】材料中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是因为他觉得同姓宗族更可靠,目的是确保政权长治久安,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结果造成七国之乱,迫使继任者汉景帝、汉武帝等不断调整统治政策,故C正确;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没有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A错误;汉王朝统治达200多年,不符合“短期而亡”,排除B;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与经

3、济重心不断南移无关,排除D。点睛:首先由材料“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结合所学得出,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后来造成七国之乱,分析思考。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

4、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4.“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

5、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答案】D【解析】南朝皇帝用位卑权重的寒门子弟来监督高官和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认为寒门子弟位卑权重不会出现专权乱政的现象,这是对自己手里的皇权的一种加强,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出贵族、士族、士大夫等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C。5.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

6、料“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分析可知,批评的对象是皇帝,所以应是谏议制度,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故答案为A项。B项,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并不能说明君臣关系趋向平等,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谏议制度与官员升迁无关,排除。6.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

7、建设事关全局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国家顶层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为此唐太宗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B项错误;D项是宋朝采取的措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

8、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7.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 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变化,宋代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从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变化主要是巩固封建统治,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项错误;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

9、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

10、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与分割宰相的权力,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BD选项排除。9.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 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 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这种做法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调整,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无关,故A

11、项错误;这种做法“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扭转唐代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与此相对,庶族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标准,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0.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不利于中央

12、对地方的管理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材料“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说明行省制下行省权利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正确;行省制下,行省长官及下属官吏由中央任命,受中央节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排除A;根据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说明行省制没有改善中央对地方管理,排除B;通过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这是作者的假设,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11.“故自昔惟意大里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

13、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A. 重视商业B. 重视宗教的作用C. 重视军事实力D. 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意大利分裂的原因“教虽存而富强不竞”及英法崛起于“不务行教而专行贾”等的比较及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观点是重视商业的发展在一国崛起中具有重要作用。故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魏源的思想12.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地追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14、是A. 戊戌变法的失败B. 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C.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D.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排除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B;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士人转而支持革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士人寻找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C;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点睛: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帝制只是封建制度政治层面的表现。13.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

15、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 新民主主义论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 论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从材料“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强调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这出自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是中共七大的内容,排除。14.1943年,邓小平曾说:“遵义会议之后,党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回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毛泽东思想已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D.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经惨痛的失败教训,毛泽东在实践中得到认同,故C正确;A是中共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