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

上传人:zha****588 文档编号:120330042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才系列(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全册教案精品,成长系列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5、画线段的

2、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

3、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直角锐角)。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四、六、表

4、内乘法知识点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

5、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五、观察物体知识点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6、练习(1)从

6、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2)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3)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4)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七、认识时间知识点1、1时=(60)分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

7、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八、数学广角知识点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

8、成40、47、70、74。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9、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

10、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5)

11、 活动延伸。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二、 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三、 总结提升(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

12、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突破方法:通过学生

13、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课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 探究新知(1) 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大格

14、、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汇报。(2) 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四、 回顾全课

15、,总结提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