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12032355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二章哲学基础.第一节(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阴阳属性 4 熟悉五行相生 相克 五行相乘 相侮 5 了解五行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学时 4学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可以说 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的光芒 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 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即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 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些规律和机理 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 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

2、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 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交感互藏的观点 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 发展 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云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说明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 也是一切事物分类的纲领 同时也是生长 毁灭的根源 一切显露形象的发源地 因此 结合到

3、医学理论和疾病的诊治 首先也必须辨别阴阳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 如 男与女 天与地 明与暗 冷与暖等 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 内与外 上与下 向阳与背阳等 阴阳 首先见于 周易 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演八卦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 而产生万物 说文解字 阴 暗也 阳 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 指 日光向背 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 背阳的一而属阴 后来 在长期的生产劳

4、动和生活中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 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 两者对立而又统一 相反相成 如 动与静 白天与黑夜 上与下 水与火 寒与热 强与弱 大与小 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 逐渐上升为理论 形成阴阳学说 二 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 1 归类原则 水 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 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 性温热而炎上 属阳水 性寒冷而趋下 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 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阴明亮的晦暗的温热的寒冷的活动的静止的积极的消极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上升的下降的 2 归类特点 1 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

5、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 如水与火 上与下 明以暗 左与右等 不可以将水与上下 明暗 左右区分阴阳 又如 鸡蛋与石头 水果与大米 不存在阴阳属性的区分 2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 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 不可随意颠倒 如 水与火而言 水属阴 火属阳 绝对不能颠倒 3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 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 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平旦上午 阳中之阳 如白昼 属阳日中下午 阳中之阴 日西合夜夜晚 属阴上半夜 阴中之阴鸡鸣下半夜 阴

6、中之阳平旦 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阴可转化为阳 阳可转化为阴 如 春夏为阳 秋冬为阴 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阴阳不断相互转化 自然界 从冬春夏阳气阴气 冬至一阳生 寒温热 从夏秋冬阴气阳气 夏至一阴生 热凉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 消耗营养物质即 阳长阴消 营养物质的化生 依赖功能活动即 阴长阳消 比较对象不同 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 若比较对象不同 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变 如 大与小 只在一组事物中区分大小 若比较对象不同 大小亦随之改变 二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 1 涵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

7、的阴阳两个方面 它们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2 表现 1 相互对立 阴阳属性相反 2 相互制约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不是静止的 孤立的 而是相互制约 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 如 自然界冬至立春 阳气制约阴气 气候由寒温夏至立秋 阴气制约阳气 气候由热凉 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 如 温热驱散寒冷 用温热药治疗寒证 寒冷降低高温 用寒凉药治疗热证 3 对立制约的形式 阴阳相互消长 通过阴阳相互消长 实现阴阳相互制约 没有消长 就没有制约 这是实现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 阴阳互根互用 1 涵义 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

8、独存在 互根 互相依存 互用 互相促进 2 表现 阳依存于阴 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阴依存于阳 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 无阴则阳无以化 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阳为阴之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 孤阴不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静而居于内 是因为阳气镇守 阳动而居于外 发挥正常的功能 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三 阴阳消长平衡 1 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互为互为消长的运动中 维持相对的平衡 是一亇量变的过程 消 减少 消亡长 增加 增长 2 表现 1 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 寒热物

9、质功能阴长阳消 热寒功能物质 2 阴阴皆消皆长 阴随阳消阴阳皆消阴阳虚损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阴阳皆长阴阳旺盛阳随阴长 四 阴阳交感互藏 1 涵义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对方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2 表现 1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 阴阳二气交感和合 产生宇宙万物 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 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 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五 阴阳相互转化 1 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

10、可以转化为阴 是质变过程 2 条件 1 内在依据 阴阳互根 2 物极必反 阴阳至极 3 表现 1 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 2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如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说 物之生从于化 物之极由乎变 阐释了阴阳转化的机理 生 化 极 变 事物由小到大 发展到极点 则向反面转化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阴阳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相互转化 交感互藏的关系 阴阳对立 互根 消长 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1 阴阳的对立 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 阴阳的依存 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 2 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3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消长引起量的渐变 转化引起质的突变

11、 两者紧密相连 共同完成事物由微而著 由盛而衰 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 为阳背部 为阳体内 为阴腹部 为阴上部 为阳四肢外侧 为阳下部 为阴四肢内侧 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 为阳五脏 为阴从气血分 气 主动 属阳血 主静 属阴 从五脏分 心阳中之阳心肺居上属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肝脾肾居下属阴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是指阴气平顺 阳气固密 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

12、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三 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关系到邪与正二方面 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 引起阴阳偏盛偏衰 出现阴阳失调 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便是阴阳失调 1 正 邪的含义 正 正气 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及抗病 康复能力 包括脏腑 经络 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 其属性有阴精和阳气二部分 邪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亦可用阴阳区分其阴阳属性 如六淫中 寒湿为阴邪 风暑火为阳邪 2 分折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证阴胜则寒寒热证病理总纲阴虚则热虚证阳虚则寒 1 阴阳偏胜 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 阴或过度亢盛 可致阴阳转化 阳胜则热 阳胜则

13、阴病 阳胜则热 阳邪偏盛致病 可致热证 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 阳邪偏盛致病 可致阴液损伤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 阴邪偏盛致病 可导致寒证 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 阴邪偏盛 阴长阳消 可导致阳气损伤 虚寒证 2 阴阳偏衰 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 阳虚不能制约阴 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 即 阳虚则阴胜 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 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 即阴虚则阳亢 阳盛 身体机能过度活跃 精神亢进 内热 损耗体内液体 症状是发热 口渴 大便燥结 头痛 失眠 烦燥不安等 阳虚 身体机能衰退 活动力减弱 内寒 症状是疲乏无力 畏寒

14、肢冷 自汗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等 阴虚 身体阴份不足 会感到口燥咽干 皮肤干 贫血 内分泌失调 内热 手足心热等 综上所述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根据 素问 通评虚实篇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 寒证分别为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 寒证则为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 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 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表现为 阳损及阴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 因阳气的不足 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 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 当阴虚至一

15、定程度时 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 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 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四 用疾病诊断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张景岳 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 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四诊分阴阳 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1 四诊分阴阴 1 望诊 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色泽鲜明 属阳色泽晦暗 属阴色黄鲜明如桔色 阳黄 病轻 易愈黄疸色黄晦暗如烟熏 阴黄 病重 难愈 2 闻诊 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语声高亢 多言躁动 属阳语声低微 少言沉静 属阴 3 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恶热 口渴 喜饮 属阳恶寒 口润 不渴 属阴 4 切诊 部位 形态 至数分阴阳浮

16、数 洪 滑 阳脉沉 迟 细 涩 阴脉 2 辨证分阴阳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 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 实 热 阳八纲里 虚 寒 阴无论四诊 还是辨证 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 如张景岳所说 医道虽繁 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五 用于疾病的防治 1 养生防病 必适阴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说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素问 四气调神论 说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 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才能延年益寿 以利健康 2 治疗疾病 必平阴阳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 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因此 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 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 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 确定治疗原则 灵枢 邪客篇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泻其有余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尚未构成虚损的实证 即 实则泻之 阴偏胜 实寒证 寒者热之 用温热的方药治之阳偏胜 实热证 热者寒之 用寒凉的方药治之 注意 若相对一方有偏衰时 如阴胜兼阳虚 则当配合 扶阳 之法酌加温阳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