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31452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案设计说明(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可编辑高宽比: b0不大于600mm,高不受限制。长度l0=0.150.30d0, d0为当量直径, l0=200350mm,不超过500mm。 扩张管出气管 u0为1822m/s。.专业.整理.第 17 次课 2 学时上次课复习: 1. 捕集效率2. 文丘里洗涤器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六章 除尘装置 第四节 过滤式除尘器 1.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2. 压力损失教学要求:1、了解并掌握袋式除尘器除尘机理和特点; 2、了解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重 点:1. 袋式除尘器除尘机理2. 除尘器的压力损失难 点: 袋式除尘器除尘机理教学手段及教具:多媒体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 袋式除尘器

2、除尘机理2. 压力损失 讲课时间:2学时课后作业P229 6.23 6.24 参考资料教 学 内 容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是古老而广泛采用的除尘方法,它是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进行除尘,是干式高效除尘器。适用于粒径小于1m的颗粒。特点(优点):随着纤维布厚度的加厚,除尘效率是增加的。1 除尘效率高,可达99%以上,回收一部分干料,净化气体可循环使用,节省能源;2 适应性强,能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包括电除尘器不易处理的高比电阻粉尘),袋滤器可大可小;3 操作弹性大,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变化较大时,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4 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缺点:1 不易处理湿度大,粘度大的

3、气流,投资较高;2 压力损失大,造成处理风量小,能耗大,压力降过大,粉尘造成局部穿孔,并造成滤布损失大;3 其应用受到滤布耐温、耐腐等操作性能的限制,4 一般滤布的使用温度应小于300,烟气温度不能低于露点温度。布袋除尘器所用的滤布多为圆柱形(d=125-500mm),也有扁形的,滤袋长一般为几米,现在此法已在冶金、水泥、化工、陶瓷、食品等不同的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教 学 内 容一、袋式除尘器的原理(一)除尘机理袋式除尘器是利用棉毛、人造纤维等织物进行过滤的一种除尘装置,滤料本身的网孔较大,约2050m,绒布约510m,却能除去粒径1m以下的颗粒,除尘效率很高。新滤料除尘效率不高。其机理涉及筛

4、滤、惯性碰撞、滞留、扩散、降电、重力沉降。1 筛过作用:当粉尘粒径大于滤布孔隙或沉积在滤布上的尘粒间孔隙时,粉尘即被截留下来。由于新滤布孔隙远大于粉尘粒径,所以阻留作用很小,但当滤布表面积沉积大量粉尘后,阻留作用就显著增大。2 惯性碰撞:当含尘气流接近过滤纤维时,气流将绕过纤维,而尘粒由于惯性作用继续直线前进,撞击到纤维上即会被捕集,这种惯性碰撞作用,随粉尘粒径及流速的增大而增强。 a惯性碰撞除尘机理3扩散和静电作用小于1m的尘粒,在气流速度很低时,其除尘机理主要是扩散和静电作用,如图b所示:扩散:布朗运动引起,它随气速的降低,纤维和粉尘的直径的减小而增强。电力:带电荷相反时3 重力沉降:当缓

5、慢运动的含尘气流进入除尘器内,粒径和密度大的尘粒可能因重力作用自然沉降下来。(二)除尘过程概括:含尘气 滤料 形成粉尘初层 过滤、清灰(保持初层)滤布的除尘过程:含尘气体通过滤袋,过一段时间后,表面积聚了一层粉尘层(称为粉尘初层),在以后的运行中,粉尘除层成了主要过滤层,滤布只起着形成粉尘初层和支撑它的骨架作用,由于粉尘初层的影响,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除尘效率,随着滤料上粉尘的积聚,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都相应增加,当滤料两侧压差很大时会把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尘挤压过去,使效率降低。另外,阻力过高,处理风量显著下降,影响排放效果,故除尘器应控制一定的阻力,及时清灰,但不能破坏粉尘初层。教 学

6、 内 容二、压力损失压力损失决定着装置的能耗大小、除尘效率、清灰时间间隔。除尘器的压力损失P包括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和泥料上粉尘层的压力损失 R为粉尘层的平均比阻力,Kg/m2,为=1Pas ,m=1Kg/m2时的粉尘阻力。 气体粘度, Pas; 总阻力系数,1/m;0清洁滤料的阻力系数,1/m;Vf过滤速度,m/s;m滤料上的粉尘负荷,Kg/m2;R粉尘层平均比阻力,Kg/m2。上式说明:P与过滤速度、气体粘度系数成正比。该特性与其它种类型的除尘器完全不同。 dp尘粒比表面平均粒径,m; s粉尘层平均孔隙率,%; s粉尘层平均密度,Kg/m3。或粉尘层平均阻力系数,c0为入口含尘浓度,t为过滤

7、时间。清洁滤料的阻力P0很小,一般可忽略。其阻力系数在107-108(1/m),见书表5-4。粉尘层平均比阻力随粉尘负荷和滤料特性不同而变化。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一般控制在800-1500Pa,当阻力达到预定值时,需对滤袋清灰(清灰时间间隔),入口含尘浓度大,清灰时间变短,清灰次数增加,滤料寿命缩短。 秒(s)第 18 次课 2 学时上次课复习: 1.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2. 压力损失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六章 除尘装置 第四节 过滤式除尘器 3. 滤料4. 清灰5. 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第五节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教学要求:1、了解袋式除尘器的滤料结构; 2、了解并掌握袋式除尘

8、器的清灰方法3、掌握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方法重 点:1.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法2. 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方法难 点: 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具:多媒体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 滤料2. 清灰 3. 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4.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讲课时间:2学时课后作业P229 6.25 6.26 参考资料教 学 内 容三、滤料滤料性能对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影响很大。性能良好的滤布应具备耐温、耐腐蚀、耐磨、效率高、阻力低、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另外与表面结构有关:表面光滑:容尘小,清灰方便,适于低浓度粉尘,风速不易过大。起绒毛:容尘量大,风速可较高,但必须及时清灰。近年来出现了许

9、多耐高温的新型滤料,如聚四氟乙烯、芳香族聚酰胺等。各自特点见书,表7-5。P311,7-2,P156。四、清灰方式清灰方式有两种:机械清灰和气流清灰。1 机械清灰利用机械传动使滤袋振动,迫使沉积在滤袋上的粉尘层落入灰斗。由三种方式:摆动(水平),又分上部摆和腰部摆两种;振动(垂直);扭动(机械转动)。清灰风速一般在1-2m/s,压力损失在800-1200Pa。2 气流清灰利用反吹空气从反方向通过滤袋和粉尘层,借气流力使滤袋上的粉尘脱落。采用气流清灰,滤袋必须有支撑结构,如撑架或网架等以免压扁滤袋。气流清灰有两种:逆气流清灰(Vf=2-3m/s)和脉冲喷吹清灰(Vf=2-4m/s)。五、袋式除尘

10、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1 选择设计(1) 选定型式、滤料和清灰方式;(2) 求过滤面积A , Q处理气量,m3/h; Vf过滤风速,m/min。(3) 除尘器设计:确定滤袋尺寸直径d和高度L,求单只滤袋面积,求滤袋只数,滤袋布置。滤袋面积,滤袋个数例:某县硅石矿系统总流量为5000N m3/h,气体组成近似于空气,温度50,粉尘主要成分硅石粉浓度6g/ m3,要求设计一袋式除尘器。解:设计方案步骤:1) 确定滤袋尺寸 滤袋采用DD9#涤纶,滤袋形式:圆形。清灰方式:机械清灰,过滤风速为Vf=2m/min。2) 过滤面积A教 学 内 容3) 滤袋尺寸 取直径d=120mm,长度L=4m4) 求单只滤

11、袋面积 5) 袋子只数 取33只6) 计算压力损失 Vf=2m/min=0.033m/s 取m(粉尘负荷)=0.1Kg/m2平均比阻力R=1.51010m/Kg =1.9610-5Kg/ms 0=4.81071/m7) 估算清灰周期T取P1100Pa取10分钟8) 其它设计内容 滤袋布置,袋子吊挂方式 壳体设计、箱体、进出气管、灰斗、入孔、操作平台等 清灰机构的设计 粉尘输送 管道、阀门、风机等2 应用袋式除尘器不宜处理含有油雾、凝结水、粘性大的粉尘气流,不耐高温,此设备效率高,广泛用于各工业生产的除尘器中,尤其对细小干燥的粉尘更适宜。六、除尘效率丹尼斯(Dennisklemm)提出效率公式:

12、教 学 内 容cR脱除浓度 , g/m3, 取0.5mg/m3;m粉尘负荷, g/m2; Pn无因次参数。由上式可见,粉尘层越厚,m越大,效率越高。颗粒层除尘器 颗粒层除尘器是利用颗粒状物料(如硅石、矸石等)作填料层的一种内部过滤式除尘装置。滤沉机制与袋式除尘器相似。五、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净化装置的选择关键是净化效率、处理能力和动力消耗间的平衡问题。净化效率高的装置往往动力消耗大,或设备费较高,所以应在全面衡量装置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一般考虑的因素:风量、效率、粒径分布、压力损失、能否达排放标准、气体性质(T、P、等)、粉尘性质(ci、成分、d、p、回收价值等)、初

13、投资、运转费用、维护费用。 全面比较装置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选定合适的净化装置,确定出装置的型号规格和运行参数。第 19 次课 2 学时上次课复习: 1. 滤料结构 2. 清灰方法 3. 除尘器的选择与设计 4. 除尘器的发展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 气体吸收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气体吸收原理及计算; 重 点: 1. 气体吸收原理及吸收计算难 点: 吸收原理教学手段及教具:多媒体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1. 气体吸收原理及计算 讲课时间:2学时课后作业P301 7.3 7.4 7.5参考资料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 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 双膜模型(应用最广)假定:(1)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2)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3)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 即:CAi=HPA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